有的动物有三只眼睛。
新西兰的楔齿蜥,除了明显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后脑壳上还有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始终是观察天空的。
俄科学家发现“第三只眼”关于人类“第三只眼”的说法由来已久。
印度教祖师认为,第三只眼是人体“未卜先知”的器官,印度人习惯在双眉之间画上灵轮(Chakras),认为这样便可获得与宇宙直接交流的通道。
古希腊哲学家也认为,第三只眼位于大脑的中心部位,为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门。
日前一些俄国科学家的研究证实古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雪藏的“眼睛”能见图像据俄《真理报》报导,有关新发现和神经机械控制的《人工智能》一书作者普瑞迪萨夫(Vitaly Pravdivtsev)说,“俄国的许多知名超感人士都反覆展示了一个实验,就是当研究人员将一装有底片的不透光信封放在其前额,再冲洗出来的底片会出现所要的图像。
这说明,某些人可以从前额处发放脑子中产生的图像,这可能就是古老的东方传统中认为的‘第三只眼’。”科学家发现,“第三只眼”出现在人类胚胎发育两个月的时候,但它刚一出现,马上就开始退化,最后成为小脑前豌豆大的松果体,就是所谓“退化的眼睛”。
另外,科学还证实松果体具有眼睛的一切结构和分辨光与颜色的蛋白质。
普瑞迪萨夫相信,第三只眼是真正存在的器官。
在极少数情况下,现代人也会保留这一功能。
如一位美国的教师的头后生有第三只眼,平时她用头发将其覆盖住。
她说,第三只眼非常有用。
小时候其他孩子叫她作Cyclops,意为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
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科学家已发现,爬行动物的“第三只眼”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还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
太阳光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松果体,松果体对全天的激素分泌发号施令。
爬行动物因此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非常敏感。
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松果体能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像力,并将其化为神经冲动,使之到达丘脑下部。
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会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便产生了意识。
“先知”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
越纯越易出功能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生物学家发现,松果体的组成细胞类似视网膜的色素细胞,能分泌血清素和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在夜晚分泌,具有镇静作用;血清素通常在白天分泌,能激发肌体的活性。
这些成果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国际老年学会上被公布。
另外,松果体与性功能直接相关,禁欲可以激活其神经通道。
褪黑激素能遏制年轻人的性功能,延长生育期,从而延长寿命。
这大概就是魔术及算命师使用处子、处女或儿童帮助他们做事的主要原因。
三只眼的爬行动物出于本职和爱好,在出访新西兰之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在1.5亿年前,南半球的新西兰,尚与南极、南美、非洲、澳大利亚连在一块,组成冈瓦纳古陆。
以后,这块冈瓦纳古陆逐渐分离。
由于新西兰独立于其它陆地,是世界上所有动物区系中最古老的一个,所以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生代末期的动物类群。
同时,新西兰也是一个相当贫乏的动物区,本地的哺乳动物,除了两种蝙蝠外,一无所有,两栖爬行类,少得可怜,根本没有蛇,但一种名为三眼楔齿蜥的爬行动物,格外引人注目。
一天,我们考察团一行来到位于惠灵顿山坡上的维多利亚大学,该校生物系的苏珊女士为我们做了有关三眼楔齿蜥的专题演示。
正好前一天,我在惠灵顿动物园的夜行馆里,时隐时现地看到雄雌两只三眼楔齿蜥。
由于在新西兰这块土地上没有三眼楔齿蜥的捕食天敌,它们于是优哉游哉地、默默地延续着,从恐龙时代一直走到今天,堪为侏罗纪时代的活化石。
但近几百年来因人类登陆,肆意捕杀,并带来了老鼠,使这种动物在主岛上灭绝殆尽。
为了让这种奇特的活化石延续下去,新西兰早已立法保护三眼楔齿蜥并采取人工孵化的辅助措施,繁育后“重引进”到指定的没有人类和老鼠干扰的岛屿上。
苏珊放完投影,说让我们看看、摸摸她养的一只三眼楔齿蜥,我们喜出望外。
一会儿,苏珊抱来一个箱子,打开盖子,轻轻捧出一只一尺多长、浑身覆鳞的、文文静静的三眼楔齿蜥。
这是一只17岁的雄性,但还未进入成年。
三眼楔齿蜥的寿命可达百年,20岁才进入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