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正统血统是远古时的华夏族,只局限在黄河中游地区,整个华夏民族是不断扩张同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是不可能有纯正的华夏血统的。
作为广泛意义上的汉族,历史上经过数次大规模迁移、融合,也很难有真正意义的纯粹汉人。
相对比较纯正的汉人基本聚集在苏南、浙北,浙南、浙西、闽西、闽南,广东全省、广西东南部一带,原因是五胡乱中华和后来的唐朝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汉人避祸到此。
当然没来得及南逃的就杀的杀,通婚的通婚了。
还有蒙古的入侵,导致在长江以北基本没有了较纯正的汉族人了。
被称为汉人的也都是和蒙古人通婚后的了。
由于地理原因,这一带地区相对闭塞,长期来与外界交流较少,所以与异族通婚很少,血统相对纯净一些,粤语、闽南方言就被考证是最具有古汉语特征的语言,可以为此佐证。
粤语曾经一度是古代汉族人的普通话。
粤语和闽语都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古代的北方中原地区汉族人大量南迁,把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的汉语带到了广东和福建,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粤语与闽语,大量的汉人不断地南迁,后来古代的北方中原地区由于被游牧民族占领,游牧民族成了当地统治者,开始汉化,学汉语,当地的汉语被游牧民族介入挤压后断裂式发展,汉字读音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发音特征(比如翘舌音,纯种汉语是没有翘舌音的,也没有儿化音,轻唇音等等,还有很多读音上的巨大变化,汉语被游牧民族改变了很多很多,与汉唐时期的汉语相比简直是面目全非,而南迁到广东福建的中原汉族人却把汉唐时期的原始汉语保留下来了,直到今天)。
还有中国的台湾话也是闽南话,闽南话的前身是古代的河南洛阳话,再往前推是西周王室的语言,即雅言,古代“雅”字通“夏”字(那时是同音字),雅言就是夏言,就是华夏之言,是汉族人的正统。
现在的粤语和闽语虽然也有少量古代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成分,但是来自当时中原的汉语是粤语和闽语的绝对主体,广东和福建的汉族人是从中原地区移民而来的。
北人南迁,是历史事实,汉族人的纯种语言和文化也南迁,被大部分保留至今,粤语和闽语成了古时候汉语的活化石,这是中国语言学家公认的。
如今的中原汉语和北方汉语已经不是汉唐宋时期的汉语了,其文字读音也不是汉唐宋时期的文字读音,这是历史事实,也是语言学家确认的,所以闽粤南方汉语才是汉族人早期的、正宗的语言。
吴语(现上海一带)受北方影响较大,但基本保持着古吴语的发音。
吴语是古汉语的一个支系,在古代常常被用来唱歌,写诗等等。
所以,诗经,唐诗宋词等所有在宋以前的文学作品,用吴语读起来是相当有韵律的,而用现在的普通话来读,就会面目全非,完全失去古诗词的美了。
南方的汉人多为中国纯正的汉人。
而我们北方的汉人多为汉人和少数民族或外族之间的混血
古代中原战乱,汉人为逃避战争纷纷南下,南方汉人保留了较多汉族血统。
而留在北方的汉人,很多一些少数民族(西夏、女真、契丹等等)或外族(白匈奴、突厥)统治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融入了较多外族血统,在加上了环境和饮食等等因素,形成了最后的北方人
从身材体貌特征上,就可以看的出南北差异。
北方人多以身材“高大勇猛”著称,浓眉大眼居多,鼻梁高而宽。
南方人多以身材“小巧精悍”著称,小眼睛很多,很典型的纯亚洲人长相。
其实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是中国人就对了。
在我国。
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有黄种人特有的高智商。
民间是有这样的说法,90%以上的汉人也符合这一特征。
至于科学依据现在还没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汉人特征:
一 蒙古眼睑 眼角部分上眼皮盖住下眼皮,无论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都是这样的;
二 铲齿 门牙内侧略有一定弧度的凹陷,尤其是上门齿;
三 青斑 出生期在臀部尾骨处有浅清色的斑块,之后会慢慢消退;
四 小脚趾 成人小脚趾指甲分为不规则的两半。
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汉人其实已经是一个血统比较庞杂的族群了。
几千年历史已经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血液。
但有一个办法,你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纯正血统的汉人:纯正血统的汉人的小脚趾甲是分成两瓣的,其中靠外侧那一瓣比较小。
你现在就看看你的小脚趾甲,从而知道自己的血统。
谁是最纯正的汉民族?
历史证明:只有客家人才是最纯正的汉民族?
宋朝以前,因为战乱,汉族先民从中原被迫南迁至福建西部与广东东部的山区,这族人保留汉族的血统和文化,被当地人称为客家汉人。
而此后,中原因为元、清的入侵,汉族与外族通婚,中原汉族的血统已经改变。
客家人因为地住偏远,加之与当地人不和,长年战争,垒起土楼,此纯正血统得以保留。
所以,客家人是汉族进入民族大染缸前洒落的一滴,是目前世界是最纯正的汉人。
“客家”是汉族民系中重要的一支名称。
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
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
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客家民系迁徙与形成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移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
客家人迁徙运动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末年,于永康元年引发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遂形成以衣冠土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南迁潮流。
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这时,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
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他们互相攻略、纵兵残民,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
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
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
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
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
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大迁徙——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
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
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
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
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奥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
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奥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 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
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
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
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大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
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起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
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
二是客家人口膨胀。
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
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
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
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
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
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
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
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去谋生,客家人向海外迁徙。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
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
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
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骟、招雇的“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
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
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 方就有客家 人”。
何谓"客家"
"客家"是汉族民系其中一支的名称。
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
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
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
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何谓客家先民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先民,概言之,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
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数民族之外,都是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
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quot;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含,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
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
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客家先民。
何谓客家人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
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血统,不要误认为就是汉族血统。
因为客家民系虽然是汉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容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
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
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
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
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何谓客家后裔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因为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称其"先民",是因为他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
如此推论,客家后辈,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
比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儿孙。
客家后裔应是现已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后辈。
若不这样区分,何谓客家人、何谓客家后裔?总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后裔,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为什么称"后裔"?因为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么到达其消失之后,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
此说是否合适。
请专家指教。
客家名称的由来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
作为民系的称谓,“家”的含义应是“人”,而不是“户”,如“店家”、“船家”。
“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
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汉人,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客家?其中缘由还在学界讨论之中。
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
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
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
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
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
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
“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
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
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
“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
“自称”便是自我认同。
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
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何谓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
见智见仁,何词恰切,姑且不论,权以“精神”解说。
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
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
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
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
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中国客家地区分布
客家地区习惯称呼是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但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
所以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
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深入,这种排列将会有些出入,可能尚有些新发现的客家县还未列上,而不该列上的却列上,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江西: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
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11个。
非纯客家县市有: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2个。
广东:纯客家县市有:梅江、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翁源、始兴、南雄、陆河、河源市区、新丰等17个。
非纯客家县市有:韶关、曲江、乳源、乐昌、英德、丰顺、博罗、连南、东昌、惠州、惠阳、惠东、饶平、汕头、揭阳、揭西、潮阳、惠来、普宁、陆丰、海丰、龙门、深圳、宝安、佛冈、清远,从化、花县、增城、东莞、中山、珠海、斗门、连山、阳山、广宁、三水、高安、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台山、郁南、封开、罗定、阳春、阳江、信宜、茂名、廉江、四会、化州、电白等54个。
广西: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
四川(含重庆):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加、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来阳、酃县、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8个。
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河南: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世界客家人的分布(之八)
亚洲:
中国 7000万人 印尼 120万人 马来西亚 125万人 泰国 60万人 新加坡 60万人 菲律宾0.68 万人
越南 15万人 缅甸5.5万人 柬埔寨 1万人 印度2.5万人 老挝 0.5万人 沙特阿拉伯 0.22万人
日本1.2万人 文莱0.9万人 巴基斯坦 0.2万人 尼泊尔0.24万人 斯里兰卡0.017万人 科威特0.017万人
朝鲜0.1万人 韩国 2万人 土耳其 0.05万人 孟加拉 0.05万人
美洲:
美国 28.4万人 牙买加 10万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万人 巴拿马0.5万人
哥伦比亚 0.01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加拿大8.1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秘鲁 20万人 巴西 0.24万人 智利 0.12万人
圭亚那 0.6万人 阿根廷 0.05万人 古巴 0.81万人 厄瓜多尔 0.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西哥 0.01万人
欧洲:
法国 3万人 荷兰 0.21万人 俄罗斯 0.12万人 丹麦0.12万人 挪威 0.03万人 英国15.2万人
德国 0.5万人 意大利 0.1万人 瑞士 0.1万人 比利时 0.043万人 葡萄牙 0.05万人 瑞典0.24万人
南斯拉夫0.24万人 捷克 0.01万人 奥地利队0.05万人 冰岛 0.01万人 西班牙 0.02万人 塞舌尔 0.05万人
卢森堡0.02万人
非洲:
马达加斯加 0.02万人 莫桑比克 0.03万人 尼日利亚0.02万人 塞纳里昂 0.006万人
赞比亚 0.006万人 加纳 0.02万人 留尼旺1.8万人 毛里求斯3.5万人
肯尼亚0.01万人 南非2.5万人 扎伊尔0.02万人 安哥拉 0.02万人
大洋洲: 新几内亚.0.12万人 瑙鲁0.12万人 腊色尔 0.12万人 所罗门 0.12万人
澳大利亚4.3万人 新西兰 0.1万人 塔希提 1万人 斐济 0.5万人 马绍尔 0.05万人 西萨摩亚 0.03 万人
以上列的 82个国家,若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单列,则为85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普遍认同的数字。
但近年也有说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百有余。
总人口有8千多万、一亿左右、1.2亿等不同数据。
按上述数计算,应为8000万左右较为确切。
但各有根据,孰是孰非,尚难确定。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河源人是纯种中原汉人吗血统纯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