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风水大师人才辈出,遴选出中国古代10位大师:
1、鬼谷子:(约前400年-前320年)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被誉为千古奇人,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
2、樗里子:(?―前300年),名疾,又称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临终前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后果然灵验,后世的堪舆家皆奉他为相地术正宗,尊之为神。
3、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学者,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助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4、管辂:(209年-256年),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人。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载:“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元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后来果然如此,后世尊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
5、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河东郡闻喜人,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宋徽宗时被追封为闻喜伯,元顺帝时被追封为灵应侯。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6、袁天罡:(生卒年不详),,或作袁天纲,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唐代益州人。相传他懂得“风鉴”,即凭风声风向,断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和李淳风共著)、《袁天罡称骨歌》等。最为著名事迹是其为年幼的武则天看相,一见大为震惊,言及“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最终,武则天成为了天下之主,袁天罡真是神人也。
7、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
8、杨筠松:(834年-900年),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代窦州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9、赖布衣:(1101年-1126年),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曾任国师,后受秦桧陷害,流落民间,足迹踏及全国,以风水术扶危济困,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相传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据传香港、广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
10、廖均卿:(1350年—1413年),字兆保,号玉峰,明代著名的风水大师,江西省兴国人。永乐八年,以建明十三陵之长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撰有《行程记》等。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于1984年被确定为该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有哪些中医药的书值得推荐?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神农本草经 外台秘要 唐本草 本草新编 本草求真 本草便读 本经逢源 得配本草 本经疏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方考 本草原始 成方切用 傅青主男女科 温病条辩 温疫论 湿热论 景岳全书 丹溪心法 儒门事亲 格致余论 笔花医境
医林改错 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温热论 医学入门 医门法律 兰室秘藏 石室秘录 辩证奇闻 辩证录 医贯 理虚元鉴
万病回春 本草纲目 药性通考 妇人良方 医学读书记 先醒斋医案 寓意草 仿寓意草 汤液本草 医学启源 外科正宗 医宗必读 明医指掌 苍生司命 回生集 景岳全书 汤头歌 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陈修园业书 医宗金鉴 洞天奥旨 王孟英医案 王旭高医案 曹存心医案 重庆堂随笔
针灸大成 达生编 女科要旨
古代专门介绍词牌的书有哪几种?
问题:古代专门介绍词牌的书有哪几种?
.....
前言
词这种形式,在隋唐时就已经有了,作为歌词之词,其实诗和词一样,一开始都是伴随着音乐唱的,因此要依照乐谱填词,后来诗与词都渐渐地脱离了音乐。
唐宋词乐乐谱原本种类较多,在宋元时还有不少,其中南宋时期内府刊行的乐谱总集《乐府混成集》是集大成之作。
因为古籍散失,词与音乐渐行渐远,后人填词,多依据词谱。
词谱记录了每一种词牌的格式,也是指记录了各种词牌的书,例如钦定词谱、词律、百姓词谱等。这些书记录了词牌的来源,声韵的安排,每一词牌不同的体式等。下面按照时间的顺序说一下古代介绍词牌几本书。
一、 明朝《诗余图谱》首提婉约词与豪放词
张綖(1487-1543)字世文,正德八年(1513)举人,号南湖居士,江苏高邮人。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诗馀图谱》三卷,创调谱149阕,其中小令64阕;中调49阕;长调36阕。
张綖在《诗馀图谱·凡例》中首提词分婉约豪放二体,云:
“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张綖另一大贡献是,参考唐宋数百家名人名篇创立了声调谱系,对每一个词谱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节律、结构等进行了注明,井然有序,使得后人填词有了标准。
二、清朝《词律》
词律是清万树编撰,一共二十卷, 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把前人所分的小令、中调、长调规定了字数,以58字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
这本书收唐、宋、元660词牌,1180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是编纠正《啸馀谱》及《填词图谱》之误,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
《啸馀谱》及《填词图谱》是明朝和清朝早期的词谱本,但是错误太多,因此万树的《词律》被四库全书所称赞。
清朝的杜文澜《词律续说》称此书"
作于宫谱失传之后,振兴词学,独辟康庄,嘉惠后者甚厚"。
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脱漏错误之处。
三、康熙年间的《钦定词谱》
《钦定词谱》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所以称之为”钦定“。
这本书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一共有826词牌,2306体。《四库全书总目》誉之为"
分刌节度,穷极窃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
这句评价不错,至今我们填词也是多以《钦定词谱》为准。
四、清《白香词谱》
《白香词谱》是清朝的一本词作品集,是由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的一些唐朝到清朝词作。
这本书仅仅收录了100篇词,100个常用词牌,每调还详细列注平仄韵读。分这些词牌都是较为常见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这是一本简明词选,方便于初学者使用。
结束语
唐宋初期的词都是按声乐谱《乐府混成集》等工尺谱倚声填词 ,后来声乐谱失传,就变成了依谱填词。
从明朝张綖在《诗馀图谱》以后,词谱选本出现了不少,有明朝道士程明善《啸馀谱》、清·万树《词律》、清赖以邠《填词图谱》、清·王奕清等《钦定词谱》等二十余种典籍,但是大都依据张綖的方式进行增改。
今天我们填词多使用钦定词谱、白香词谱、龙榆生词谱这三种,其中钦定词谱最全面。不过有些词谱格式是三家不同的,例如水调歌头在白香词谱中用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其中的断句就与钦定词谱不同。龙榆生词谱中也补充了不少其他两个词谱中没有的词体。
@老街味道
有什么软件可以看古代的书?
不知道大哥说的是哪种古书?稀有的我也不知道但是平时的我知道一个,我用的是小米手机,自带的app,话不多说上图
古代的官员读什么书?
其实古代官员四书五经读的并不多,那是考试书目,考完价值就没那么大了。至于诗词歌赋也读点。关键是作为一个官员会读什么呢?
明代高官的政务阅读
在明代,科举是重中之重,帝国的优秀人才在经过科举洗礼后,进入体制内。有的继续深造,有的挂职,有的当官。诸如庶吉士;观政进士(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县官、推官、郎官、教授。在漫长的职业道路上,不可能凭借科举知识就满足官场需求,毕竟科举学历只是个敲门砖;也不可能靠关系庇护网就吃遍天下,毕竟关系只在能力范围内;更不可能做一辈子愤青,毕竟言官骂人要讲究的,而且言官也是升上来的。
所以当一个年轻进士当了官,发现自己的同年有的在深造、有的在挂职,政务能力蹭蹭蹭提高。他该怎么办只能好好学习,深入研究前辈成功人士的阅读经验,也就是说你得“当到老,读到老”。反正只要你优秀,是不用退休的,严嵩八十五还当首辅。
在明代的士大夫阅读问题上,一般喜欢关注他们的诗文,交游唱喝。而忽视他在政务上的阅读,一个帝国高官的角色首要是权力的体现者,怎么会是他个人的情绪、身体健康与否之类呢?所以阅读必须从关注高官的政务阅读开始:
那高官读什么呢?
读实录。
实录是王朝最有价值也最系统的材料,关于权力斗争、派系沿革、军政钱粮、职位轻重,任免迁转,都有很明确的叙述。通过读实录提高水平,这是迅速了解国家政治,明确自身位置的最佳方法。但实录有沿革的保密程序,一般人看不到,除了参与修实录的人自己可以看到很多,普通人只能看人家借机抄出来的。比如王世贞就在徐阶家里看实录,其《弇山堂别集》中抄了大量的实录材料,学问上自然碾压别人(似曾相识吧),官场上也比较不错,当到了刑部尚书;另一个就是张铨,很有判断力的一个山西籍官员,对国家当时的形势分析的很到位,诸如辽左用兵的不足,战略的选择的不足等,但没读过密府的材料,就说出了“内廷积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无用之地,与瓦砾粪土何异。乃发帑之请,叫阍不应”,这就陷入言官流了,皇帝真没那么有钱,这对他的判断略有影响。总之,读实录不是个刻苦问题,是个级别和关系问题,读与不读高下立判。
那没法读实录怎么办呢?不用担心,还有方法:
读单位档案。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档案,这包括本单位各部门上奏抄出的材料,与本部门相关的材料(奏议中各种“题覆”就是这个),以及本单位与其他单位的上下行文。这是了解本部门历史沿革、当下职能,行政先例的必备选择。以崇祯朝户部尚书毕自严为例,他上任户部的时候,对财政现状两眼一抹黑,前线需要银子,地方拖欠钱粮,怎么办?看书拜。然后毕姥爷找了两个人,整理档案,清理数据,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有点眉目,理清了地方拖欠多少,前线需要多少,以及怎么催钱的方法与给前线节约的方法,这都是前人的智(无)慧(赖)。然后的结果就是给皇帝上奏疏执行,有理有据,效果非常好,晚明仅有的几年收支平衡也就在这时候了。当然这也有个问题,第一量大,第二档案保管不一定完善。关于前者,毕是尚书,不缺打杂的;后一个问题,他也没辙,毕竟单位陈年旧案没那么重要(就今天多数档案也是要销毁的)。
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读会典。
会典是什么?学术一点:会典是以“职官”为纲,记录中央与地方官职制度沿革的当代官修断代政书。通俗一点:就是“大明建国以来重要大政方针文献简编”。读这个有几大好处:第一,钦定的,有权威性且准确性极高,随便一条都可以成为依据,有法律效力;第二,内容简要,沿革性强,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省时省力。在明代有 “祖制”、“原额”两个高频词,只用这两词的一般是言官,奏议中没有实质内容;用这两词再配合会典就是政务官员,比如杨嗣昌奏议中有72次用到会典,经常那年就是这样,后来不好,我们要如何如何,非常有效果,连错别字都查的崇祯对他的一路开绿灯,就因为杨嗣昌的话有依据。想要熟悉国家制度,想要提高奏议论证能力,认真读会典才是王道。
读这些就够了吗?当然不够,毕竟大明政务很复杂,需要老司机般的方法。
读前任文件。
明代的政府官员离开部门后,多会出自己的文集,以奏议与书信为主。放到单位就是先例,而且出版了,安全性也很高。举几个例子:
杨嗣昌特别喜读杨博的奏议,有34次之多,不是因为500年前是本家,而是因为杨博是名臣、能臣,在边疆立过大功,在兵部主持多年,更关键是嘉靖皇帝非常欣赏他,欣赏到了什么程度呢?“帝忧甚,数遣骑侦博。博擐甲宿古北口城上,督总兵官周益昌等力御。帝大喜,驰赐绯豸衣,犒军万金”。“寇已溃墙子岭,犯通州…..遂诛选博惧及,徐阶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久之,改吏部尚书”。因为立功所以欣赏,因为欣赏所以宽容,故而杨博任内兵部推行制度改革,武官人事任免都取得很大成效。知道杨嗣昌为什么读他的了吧。而且崇祯就各种模仿嘉靖,是不是发现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发现。
再来个例子:卢象升当宣大总督,想和外喀尔喀议和买马,但有两担心,一是中央不同意,二是言官操蛋,乱打一通,毁了名声。怎么办?能混到总督的绝对有办法,卢在奏议中张口闭口就说先督杨嗣昌招来夷马,有5次之多,如何如何。看着既是尊重前任领导(坏了你就背黑锅,堵言官的嘴),再者杨嗣昌是皇帝的宠臣,建议成功率就高很多,一石二鸟。明白读前任文件的重要性了吧。
当然你读的是皇帝特别讨厌的人的奏议,而且想做正面论证,那就歇歇吧。
作为一个政务官员要时时刻刻读书,诸如《贞观政要》《历代明臣奏议》也应该读读,。时间有限,就要读本朝的书,实录读不上,就读单位档案,单位档案读不上,就读会典;前任文件必须读。至于京师有各种风言风语,还有人成书《万历野获编》,价值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充其量就是大妈茶余饭后闲谈(也没看到那个高级官员读这)。
当然这一切都是针对有上进心的官员谈的,毕竟有部分人就喜欢“心怀宇宙、星辰大海”。
古代放书的工具?
叫书匣,古代专用于装书所用
巾箱装,本来指头巾般大小的多册集装书匣,(两端露空,以便平放,且搁置时可见书名,布面内衬纸板,侧面有牛骨插销,以防止松散脱套。
古代为什么没有丑书的说法?
我是宇航,丑书这个词古代是没有的,丑书这个概念是有的,不过都出自米芾之口,算不得真。
老米自视甚高,对其他大家不屑一顾,说出这种话也是站在一定角度。
这字算不算的丑呢?
这是赵孟頫的学生张雨所写
再来看看他平时写字
他的字很奇
笔法都有出处
大小错落皆成自然
倪瓒说是元朝道品第一
后人有说:这是超老师赵孟頫不过,作妖而已。
至于我的观点,不重要了,我觉得挺好看的,这种用笔变化,章法布置,我写不出来。
这是王铎字,当世人大多不识,以为野路子学的怀素高闲。
可是当世大家们对王铎评价都不低,而且王铎跟子孙说,我把我的字刻成了碑,如果以后没饭吃,就拓片卖出去,可保温饱。
王铎什么水平,启功说过,五百年来无此君,意思是论笔力,五百年来第一。
相传岳飞所写
大家可自行评断
我是宇航
鲁迅说得好: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是丑树。
想了解古代的有趣故事,可以看什么书?
看题主的意思,是读了《滕王阁序》,遇到不知出处的典故,所以好奇读什么书可以补足这一短板。
那当然是去类书。顾名思义,侧重分类,总而言之,就是从别的书里摘出条目来,供博览,供查阅,供广目的一类工具书,查询典故,当然也是这类书最方便。
追溯类书之祖,通常公推《吕氏春秋》,因为这部书是较早的一部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为主旨的编纂书,开类书一门滥觞。从此之后,几乎历朝历代都有类书问世。三国时有《皇览》,南北朝时有刘杳的《寿光书苑》,刘峻的《类苑》,徐勉的《华林遍略》,祖珽的《修文殿御览》等书。唐代存世的有四部,虞世南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宋明的类书很有名,家喻户晓,《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和《永乐大典》。清朝则诞生了《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将各种书中的内容,花、鸟、鱼、虫、风、花、雪、月,分门别类归纳在不同的纲目之下,查起来就很方便。拿《太平御览》举例,其中分为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等五十五门,门之下又细分为5363类,类下还有子目,非常详细。如果我想查关于“人”,各种书都是怎么说的,就找到《人事部一》,其中有《叙人》一类,就查到了。
此外还专有一种为文学创作准备的类书,其中不仅分门别类整理了各类记载、典故,还很贴心的按韵脚做了分类,方便作诗文时选用,比如《佩文韵府》等。闻一多先生专门写了篇《类书与诗》,来讨论这类书,列举极其全面,感兴趣不妨找来一看,再去找书就方便多了。
当然,如果嫌这些类书动辄几千卷规模实在太大,也不妨看看蒙书先解解馋,找本《蒙求》、《幼学琼林》之类,垫垫底。还有些人本身就是典故制造机,比如苏轼,一个人就贡献了令人喷饭、胸有成竹、河东狮吼、水落石出、明日黄花……等几十条成语,他的诗文找来读读,也能知道不少典故的出处。有些书也是典故制造机,比如《左传》,贡献了大义灭亲、同仇敌忾、奉若神明、蜂目豺声、风马牛不相及、戮力同心、民和年丰、冒天下之大不韪、莫予毒也、秣马厉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等,拿来翻几页,也能长不少见识。这又提醒我了,拿本《成语词典》来,随便翻翻,常用的典故,不也就熟悉了吗。
在中国古代,什么样的书值得收藏?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的古代文化。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典籍更是浩如烟海。中国古代的官方藏书活动一直在延续,同时也不乏私人藏书家。今天,我们谈一谈宋代著名藏书家晁公武的藏书,看看在中国古代,什么样的书值得收藏?图/国家图书馆藏书 晁公武是钜野晁氏的后代,晁氏是宋代有名的藏书世家,到晁公武时,他家的藏书已经有二万四千五百卷。晁公武把他的藏书整理分类,写成《郡斋读书志》一书,这本书是中国现在存世的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图/晁公武像晁公武将他的藏书分为以下几类: 1.经经这一类,又分为十个小类,分别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小学。著名的《周易正义》就属于易这一类,而《周礼》属于礼类,《论语正义》则属于论语这一大类。 2.史史这一大类,又分十三个小类:正史、编年史、宝录、杂史、伪史、史评、职官、仪注、刑法、地理、传记、谱牒、目录。晁公武的藏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史籍,合二百八十三部,共有七千三百八十八卷。正史一类,都是宋朝之前各朝代的官修正史,包括:《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新唐书》、《五代史》等。谱牒类虽少,但也及其有趣,都是《姓源韵谱》、《元和姓纂》、《千姓编》等姓氏汇总和《阙里世系》、《释迦氏谱》、《鲜于氏卓纸谱》等世家的家谱。3.子子这一类较为庞杂,共分十八个小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天文、星历、五行、兵家、类书、艺术、医书、神仙、释书。《曾子》等儒家著述和《韩非子》等法家著作皆属于此类。此外,还有各家注的《孙子》,诸葛亮的《武侯十六册》等兵书在其中。 4.集集部一类,共分四个小类:楚辞、别集、总集与文说。《楚辞》自不必说,别集即各朝各代大家的传世文集,譬如《曹植集》、《白居易长庆集》等。 中国古代典籍之多,居于世界之首,正是因为国家、书院和收藏家们的共同努力,在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后,我们仍能看到这么多古籍。书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收藏、保存。 参考文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本。范凤书著:《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