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状元冯京
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天门山下有一个村落,名叫冯村,也叫冯家湾,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此。
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
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冯京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
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
冯京及第后,先是被任命为监丞。
黄佑三年(1051年),冯京被派任荆南府任通判,黄佑四、五年间(1052-1053年)冯京先后在朝中的集贤院、登闻鼓院、磨勘司和吏部南曹三司任中高级官员,后来冯京外调知扬州、转调知庐州,后调江宁府等地,冯京回朝后,先后任翰林学士、纠察在京刑狱和昭文馆的主官。
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命冯京继任翰林学士知制造,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京为陕西安抚使,治平三年,冯京奉调回朝充群牧使兼昭文馆的主官。
熙宁七年冯京回朝后,先后被任命为给事中、正议大夫等职位,元丰四年(1081年),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出知河阳府。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冯京被授青光禄大夫,次年被任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
元佑五年,被授检校司空,改任彰德军节度使,此后,冯京改知陈州、改授宣徽使等。
元佑九年,冯京病逝。
冯京为辅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大臣,在政事、武功等方面均多业绩,冯京一生多次外调内迁,饱经宦海风浪,其身不倒,确有过人之处,著作有奏议十三卷、《潜山文集》一部,其诗词、书法散见其他书籍,原著多已散失。
宜州天门山上有冯京祖墓。
山麓旧有冯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旧有崇祀冯京的三元祠、乡贤祠、三贤祠,均先后圮毁。
今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建有冯京公园。
二、冯俊
冯俊,字士彦,宜山(今宜州)人,一生中的许多时间都在宜州以外的地方度过。
1460年,冯俊中进士,被授予刑部浙江司主事、任员外郎中的官职,1472年,被提拔为福建按察副使,此后,他被授予湖广辰沅兵备道一职。
又先后担任过广东按察使、山西左使政使、广东左使政使等官职。
1492年,冯俊又被提拔为右副都御使,1496年,67岁的冯俊死在四川巡抚的任上。
冯俊天性刚毅,不畏权势,碰上事情敢作敢当,绝不推诿责任,顾恤民情,深得民心。
他为官一任、造福四方、冯俊在各地都留下了勤政爱民、两袖清风的好名声。
他墓志上有两句这样的评价:"都宪丰功大业,可谓当世之伟人。
参议君老不忘亲,可谓当时之孝子矣。
"这可作为冯俊一生的写照。
三、学人余心孺
余心孺生性聪慧,博闻强记,博学多才,在琴棋书画上深有造诣,且工于诗词古文。
康熙二十一年,满腹才学的余心孺被授延津知县一职。
余心孺为官清正廉洁,深得人民的敬仰、拥戴。
他所著的书目有:《道学渊源》、《天笑集》、《詅痴梦草》。
《道学渊源》一书是余心孺侯选京华三年间所写的,其自志之:"余侯选京华,滞迹三载,穷愁著书,谬注河图洛书、洪范周易oooooo统名之曰《道学渊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心孺对道家亦有深刻钻研。
《詅痴梦草》一书,收集了他的古文杂著,共十二卷,这部书在他死后百余年的道光末年还有人争相抄阅,永葆青春。
但此书后遭兵火焚毁,现已不复存在。
余心孺在《天笑集》自序中有"天笑集世诚笑孺,毋孺自笑,孺自笑,终身付之一笑"句,这何尝不表现出余心孺能够对天而笑的勇气和洒脱!
四、空军抗日英雄--黄莺
黄莺原名黄廓,生于1912年,宜州市龙头乡九磨村人。
1932年,志存高远的黄莺考入柳州航空学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柳州航校奉命编为空军第三大队,黄莺任第八中队飞行员。
1938年7月18日,日寇出动大批飞机袭击南昌,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黄莺所在大队对日展开激烈空战,战斗中黄莺之机为营救苏联战友志愿队领队巴比洛夫上校之机得以脱险,不幸自己机尾被击中坠落,机毁人亡。
黄莺的壮烈牺牲,军事委员会极为重视,题赠"求仁得仁"表彰英烈。
如今,宜州市文物管理所还保存着一块蒋介石所题"碧血忠魂"的半截石碑。
黄莺还受到李宗仁、白崇禧和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夏威等高级人物的题词表彰。
在黄莺灵柩由武汉回宜山过程中,各地党、政、军、学、商及群众前往车站设灵祭奠,以慰烈士英灵。
宜山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中山纪念亭设灵堂公祭,极为隆重。
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黄莺为抗日烈士。
五、壮烈殉国的谢骙
谢骙,原名谢家骙,宜山县(今宜州市)庆远镇管家巷人,其父谢廷辉,一度担任宜山(今宜州)劝学所所长。
谢骙15岁应募入广西军队当兵,1932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毕业后分派部队任职。
1936年升任连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桂系第七军参战,1937年8月在淞沪战役中右手负伤,被送往杭州治疗。
随后,升任第七军一三八师四一四团团附兼二营营长。
1939年11月,谢骙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4月,由于武装暴动未遂,谢骙被迫离开安徽到达淮北抗日根据地,进入抗大四分校学习并担任大队长,1940年9月,调任淮上行政公署二科(民政)科长。
1941年2月,谢骙调任蒙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至1942年冬,谢骙先后担任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淮上行署民政处处长等职。
1943年1月,谢骙出任泗阳县县长,他除了把主要精力放在搞武装斗争上外,还重视加强政权建设,他在《保政权中的三三制》、《对行政公署领导上的意见》中,对整个淮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受到根据地领导重视。
谢骙性格刚毅、待人爽直诚挚,遇事不避艰险。
但每流于固执,因才自负,易激切偏颇,在泗阳反特案件中处理不当,造成牵连人数众多的错案,被撤销县长职务。
1944年3月27日,谢骙在率泗阳七大队一部与日寇的激战中壮烈殉国。
六、旅行家徐霞客
1637年,52岁的徐霞客首次进入广西来到宜州。
1638年,他从宾阳、上林、忻城等县境内于二月二十六日到达当时的永定土司长官署所在地(即今天的石别镇三寨村),从此开始了他在县境30天的旅游。
其中入境到三寨村一天;在县城及郊区各地19天;游多灵山往返3天;在怀远镇、德胜镇各地7天。
在县境,他到过北山、南山、九龙山、料高山、石山村后山等10多个大小山岭,经过龙江、小环江、五拱桥水、九龙潭等10多条江流、小溪和几处水潭。
游览过龙隐岩、双门洞、卢僧洞、蚺蛇洞、九龙洞、白龙洞等10多处岩洞和香山寺、南山寺、西竺寺、雪花寺、黄山谷祠、龙隐庵、观音阁、玄帝殿,德胜镇的玉皇阁、莲花庵、福山寺等20多座寺庙庵。
在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关于在宜山县(今宜州市)境旅游考察的记述占41页,计2万多字。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病逝,时年56岁。
1985年宜州市在白龙公园建一霞客亭来纪念这位中外闻名的旅行家。
七、文学家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生于1045年6月12日,23岁登进士第,即步入官场,宦海沉浮,59岁那年,黄庭坚在一再遭贬后,被朝廷除名,羁管宜州。
1104年夏天,黄庭坚只身一人来到宜州,从此,宜州和这位文化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庭坚虽然落魄宜州,但是他在艺术领域里却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
如《虞美人o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地以人名,黄庭坚在宜州的许多诗作,迅速飞出岭南,传遍大江南北,宜州城的知名度也在逐渐变大。
文化人的力量还在于可以教化一个地方,黄庭坚来宜州后,他开馆讲学,开了宜州读书之风气,使宜州之名在岭南显扬开来。
黄庭坚殁后数十年,宜州太守韩璧始建山谷祠来纪念他,祭祀他,许多文人墨客从各地来到宜州凭吊他,追寻他的足迹。
至今黄庭坚的许多嘉言懿行在宜州还是有口皆碑,为人民津津乐道。
八、郑献甫
郑献甫(1801-1872),象州人,原名郑成。
他是晚清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词家。
史载他天赋优异,嗜学成癖,博闻强记,智力超群。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旋即被授任刑部主事,他目睹官场昏暗,宦海险恶,渐生倦意,在做了14个月的官后,辞职归里。
以后"浮现乡里,教授诸生"。
其中除了咸丰八年至十年曾在湖北巡抚伍长华幕府中读书、写作外,其余时间都在为教学工作奔波忙碌。
他先后在象州、宜山(今宜州)、柳江等书院任讲席,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造就了大批人才。
其中在宜山(今宜州)庆江书院,德胜书院,长达八年,为培养宜山(今宜州)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广西宜州多灵山在那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