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自称己为天之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一般会造一些异象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特别是开国皇帝,史书里多有奇异现象,不是梦日入怀,就是吞月而孕,要不就是金身罗汉来投,观音送子,再就是两手及漆,两耳坠肩,目能顾背。作为历史上出身最贫贱,曾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的朱元璋,除了有梦日如入怀、长相怪异外,对于朱元璋祖坟的风水也有很多传说。
其一
朱元璋父母死后,朱元璋兄弟把父母遗体抬到山上安葬,一出门就下大雨,来到山下的时候,遇上山洪爆发,朱元璋兄弟为了逃命,把父母遗体放在地上就跑,等雨停回来,发现放父母遗体的地方已经被山洪带来的泥沙堆成了一个坟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派国师刘伯温察看自家祖坟,刘伯温回朝后对朱元璋说:“圣上父母葬在龙窝里,怪不得能做皇帝!”
其二
朱元璋祖父一日外出放牛,见两风水先生远远走来,
在离其不远处停下,师傅对徒弟说:“此处穴气很盛,如葬下祖先其后代必出皇帝。”“师傅是怎么看得出来的?”“你要不信的话,去折一枝树枝插在这里,过十天后一定会生根发芽。”徒弟于是折了一根树枝插在上面。这时两人才注意到朱元璋祖父就在身边,想起天机不可泄露,就装着问路,朱元璋祖父指着自己的耳朵表示自己是个聋子。于是师徒两人放心的走了。朱元璋祖父天天观察这棵树枝,果然过了几天真的生根发芽了,于是在第九天换了跟枯枝插在上面,师徒两人看见树枝枯了就叹息着走了。后来朱元璋祖父死后就葬在这地方,其后代朱元璋当了皇帝。
其三
传说朱元璋祖父水性很好,能在水下伏得一天一夜,人称“下得水”。一风水先生从江西赶龙到此地,发现龙就在山前的水潭里,幻化为一头大水牛。回家背了祖先骨殖想下葬,但水深下不去,于是找来“下得水”,朱元璋祖父听先生说后,知道是块好地,也想把父亲葬在这里。风水先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风水先生用红布把祖先骨殖包好,朱元璋祖父穷,没有红布,用几张青菜叶子包了骨殖就下水,谁知牛喜青,一口就吞了朱元璋祖先的骨殖,吞下口就不再开口了。没办法,只得上来告诉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见天意如此,就叫“下得水”把自己祖先骨殖挂在牛角。朱元璋祖父上来后问风水先生祖先葬在此处有何好处,风水先生说“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朱元璋祖父听了大怒,风水先生于是改口说“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刘家相”。
其四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称吴王,与陈友谅在江西一带激战,战事不利。刘伯温跟他说:“陈友谅的祖先葬得一个真龙穴,大王如想取胜,必须找一个与之相抗的龙穴下葬祖先才能取胜。”但找到龙穴后却发现没有祖先可以下葬,因为朱元璋为山上一野猪与其母交配所生。回府后朱元璋唉声叹气,其母听见后,就问朱元璋有何事,朱元璋说:“孩儿与陈友谅争天下,但因其祖坟风水好,孩儿屡次失利,军师说要与其斗风水,如今找到了龙穴,却没有祖先可以下葬。”“孩儿莫忧,你先营好墓穴,到时我给你找一个先人给你下葬就是。”朱元璋大喜,派人搞好墓穴。到了下葬那天,其母拿着一红布而来,说是其父亲的一根骨头,其实什么也没有。吉时到后,其母走向墓穴,就在上面坐化了。朱元璋大哭一场,但没办法,就吩咐手下把坟墓堆好。其后,朱元璋得其母保佑,打败陈友谅,北上灭了大元,做了皇帝。
其五
风水大师赖布衣在广东找到一座出天子的尊龙穴,其龙气已经结成一颗明珠,写成了风水书《青鸟序》。玄天上帝派白猿使者把书和明珠都拿走,百年后交白石老人把这两样东西传给了刘伯温,同时吩咐其北上寻找真命天子辅佐之。刘伯温找到了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并把明珠埋入朱元璋家的祖坟,从此,朱元璋就面涌紫气,有天子气量。五年后,刘伯温指点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朱元璋在其辅佐下打下了大明300年江山。
传说朱元璋登基以后,同乡小伙伴去找他,一个被杀,另一个升官发财,这是为什么?
这个当了皇帝后,你再和他用乡下土里土气的话和他说小时候的囧事,你说叫老朱这个堂堂的大明皇帝的脸放哪里?而另外一个则用当朝的话含蓄幽默地表述了当时和朱元璋的故事,形象生动又不缺乏幽默,你说老朱心情能不开心吗?
表达同一个事情,用不同的话来说,这效果差距怎么那么大呢?估计那个被处死的人也会感慨自己当初怎么没有练好口才,要到天堂好好找他的老师好好补习下。
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因为他得了便宜又卖乖!
蓝玉,朱元璋拜把子兄弟常遇春的小舅子,玩世不恭却敢打敢拼,很早就随着常遇春东拼西杀。而每次打完仗,他又能把一些战场经验“汇总”,所以,年龄虽不大,但指挥战斗经验丰富。
常遇春呢!也就极力向朱元璋推荐蓝玉。
朱元璋看到蓝玉的能力后,委以重任。蓝玉也争气,几场大捷下来,连克云南贵洲四川。后又北上大破元军,乐得朱元璋常常看到捷报后惊案而起。
江山打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
但是,打下这片江山耗尽了他的半生岁月,便早早立了朱标为大子,蓝玉、常遇春等这些老一辈少一辈的开国大将自然就成了太子派。可惜!朱标却英年早逝,而他早早的离世,悲剧就上演了。
朱标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任。
但朱允炆由于年龄太小,十年八年不能君临天下。
而朱元璋已进幕年,他见原太子派的那套武将集团班子骄横跋扈,竟然不听朱允炆使唤,处,还处处挤压朱允炆。便产生了除掉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意思呢!也是防止将来朱允炆是镇不住这些功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丢了。
尤其是蓝玉,成了他心头大患。
蓝玉在屡立功勋之后变得骄横了起来,更有功高镇主不服天朝管之嫌,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也包括朱允炆。
更严重的是在北伐北元的时候,蓝玉在朱元璋心中已是极其狂妄之徒和谋取自己江山的人了。
伐北元的时候,当蓝玉率军抵达一个关隘的时候,守关的明军为询问详情,晚了几个时晨没有及时开门,蓝玉竟命令士兵发起攻击,破门后还杀了主将,而这个主将也是立过功劳的人,还与朱元璋是结拜兄弟。
打败北元之后,俘虏的元朝皇帝的妃子被朱元璋看中,可是军中传说竟被蓝玉办了,至使元妃羞愧自杀,虽是传闻。但朱元璋还是把这笔账记在了蓝玉头上。
据野史还有一事,蓝玉有一次与朱元璋争执,竞在殿上拂袖而去,而身后竟随其而去二十几个开国元勋。
由此,震惊历史的蓝玉案终于发生了。
(在案发之前,那二十几名功臣在庆功楼上被一炮炸得尸首无存,其中就有常遇春)。
朱元璋借口蓝玉图谋造反下旨将其斩杀,侏连九族达三千多人,然后接连又杀了一大批功臣。当时被株连的,不明底细的多达1万多人,被冤枉的与蓝玉没瓜葛人更是不计其数,基本都是随自己打天下的集团哥兄弟。
其中有一个名叫孙蕡的文官,学识渊博(其实与蓝玉并无私交,只是与常遇春、胡惟庸(胡大海)交往密切),便被株连。临死前,写了一篇笔录,怒斥朱元璋所谓的蓝玉、胡惟庸案,就是卸磨杀驴。
并在临刑前,写下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这首诗比喻的是军队夜晚收兵的鼓声,鼓声奏完之后,没人安排这些打仗士兵的去处,士兵更找不到可以栖息的住所,没办法,只有走向了黄泉路。
整首诗的含义就是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这首诗,不知道被谁写了无数篇,贴在了京城大街小巷
也由此诗的内容,朱元璋杀功臣的实际用意暴露无疑,因为百姓围观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如雪片一样传遍大江南北。
等到朱元璋知道信儿以后,天下的老百姓早就都知道了,把朱元璋弄得狼狈不堪。
因此朱元璋十分愤怒,就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孙蕡竟让他名声尽丧。
为了“表明自己是一时糊涂,听信了小人之言”,这个狠毒的君王开始用“心计”祸水东引,将错杀无辜的罪过丢给了帮助自已的“属下”。下令将参予审讯、抓捕、量刑的所有官员及监斩官在一日之内全部斩首,而之前和杀这些官负的刀斧手在行刑后全部发配。
后来被处死的这些人据说都没经过“审理”。
可笑的是,
很多监斩官在监斩蓝玉案的人时被当场斩首,稀里糊涂脑袋就搬了家,连顿断头饭都没吃着,据说刑场上刀斧手吓跑了一批又一批。
有一个捕头去茅厕,人刚蹲下,就被拉出去砍了。
广德县与朱元璋相关传说是哪些?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元朝末期,朝廷腐败,苛毒暴虐,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朱元璋少年时在凤阳皇觉寺为僧, 25岁时因走投无路,无以为生,到濠州城投奔到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以打仗机智勇敢著称,很快被提拔为亲兵十夫长,并能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有胆略见地,屡立战功,很快就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集庆(南京),建立了政权,并改名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不久便向南征讨。《明史纪事本末》载:“六月已卯,命邓愈、邵成、华高、华云将兵进攻广德路,克之,改广德为广兴府,以邓愈镇守”。《广德州志》载,太祖皇帝,肇造区夏,神天协助。丙申之六月,师渡江东,驻跸山下。另据多本史书上记载,朱元璋与广德确有一段渊源关系。元至正十六年(1356)底,在广德打败了元军的“长枪军”,生擒元将陈先野,在广德祠山殿(今广德中学)建立了指挥东南战争的大本营。
当时祠山殿与横山至广德城郊一带,营寨相接,旌旗飞扬,号角阵阵,战马嘶鸣。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进攻宁国。由于元军加强了防守,多次进攻不克,胜负未卜。朱元璋正心急如焚,旁有谋士进言,要朱元璋向祠山大帝敬香许愿,神灵庇佑”。朱元璋本是和尚出身,听说祠山大帝甚为灵验是“有祷必应,以求“如响斯答”,即命人备三牲祭礼向祠山大帝顶礼膜拜,许下誓愿,并抽得“上上签”一枚。夜宿营帐时,得祠山大帝托梦“贵为天子,必得天下”。天刚黎明,捷报传来,已克宁国,并生擒元军守将朱亮祖。朱元璋义释朱亮祖,好言抚慰,并赐酒为之压惊。朱亮祖感激流涕。第二天,朱元璋命朱亮祖攻打宣州,不几日宣州果克。
据州志载:“昔调兵征宣州,驾幸本山昭德宫,夜梦神签,有来降之兆。次日复祷于神,果得神签,与梦相符,未几报捷,宣州已降,由是太祖高皇帝大悦灵应,遂诗以资”。朱元璋欣喜若狂,认为祠山大帝的“签”与“梦”相符,深信祠山神灵验,当即欣然命笔题书,称广德祠山为“天下英灵第一山”(《幸祠山》:天下英灵第一山,白云为阙石为关。高台近斗当空出,老树如龙挟雨还。兵革屡经香火旧,鬼神常护道人闲。从军幸得来瞻此,指挥干戈动笑颜)。祠山殿的主持道人随即找来工匠镌石刻碑立在殿内大院中间,后造一亭,命名为“天语亭”。
此时的朱元璋精神焕发,雄心勃勃,在至正十七年(1357)先后率兵攻克了徽州、池州、安庆、扬州、常州、苏州一带。在广德稍事休整后,又集中兵力向浙东、浙西进军。这次驻跸广德,军事上节节胜利,捷报频传,他认为是天意神助,当即从军中拨出银两对祠山殿进行了修葺。后来,祠山殿当家主持相继新建了“天梦亭”、“宸翰楼’、“昭德宫”、“明太祖御诗碑廊”等,同时还重塑了诸神像。
朱元璋经过10多年的南征北伐,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日定都应天(南京),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创建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第二年春夏之间,又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广德,登上横山正顶,观礼斗,览胜景,感慨万千,随即笔走龙蛇,又写了一首《幸横山》:“巍巍高耸碧云间,上有禅僧悟透关。礼斗台前真胜景,快吾登眺得江山。”朱元璋在广德赋诗计有5首,一代帝王亲自在一州县赞誉题诗多首,实为少见。
朱元璋把广德称为“龙兴”之地,因此多年来对广德“恩泽有加”,不忘与广德祠山的结缘,除拨出巨款对祠山殿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外,又接连两次派遣钦差专程前来朝觐祠山,向祠山大帝致祭。自洪武元年至十四年先后7次诏免广德田赋,并荫庇郎溪,提升广德为京畿直隶州(见广德州志)。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在南京鸡鸣钦天山(今鸡鸣山北极阁一带)新建十庙,各庙祀一神,《明史》称为“南京十庙”,其中一座是“祠山广惠王庙”,钦命由南京太常侍按时官祭,世代相传,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朱元璋为何杀徐达?
朱元璋建立明朝,坐稳江山,杀的大多是贪腐之人,横行人市地痞流氓之辈。书中之言大多是满清胡编乱造,不信。
朱元璋真的很丑吗?
这个问题我倒是能回答出来,真实的朱元璋一点都不丑,相反是个很英武的人。《明史》记载朱元璋的相貌为“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大体上是身材高大,威武有力的类型。而后朱元璋到郭子兴处从军的经历也能说明很多问题,有些人歪曲其中一句话“子兴奇其状貌”,说朱元璋长得很奇怪。但我觉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郭子兴惊讶于朱元璋的相貌,这里的奇字指的是郭子兴,不是朱元璋。因为后边连着的一句是“留为亲兵”,一个丑八怪来找你,你因为他实在太丑,所以留下当亲兵,免得恶心着别人?这是说不通的,只能理解为郭子兴见朱元璋长的高大威猛,所以留下来当亲兵保护自己。
而且朱元璋真正的官方画像是下面这幅,固然画师不敢把他画的太丑,但也绝对不敢画的不像他,要知道老朱可不是个脾气好的人。
至于题主的那幅画究竟是谁画的我不知道,这玩意也没个提名落款,只是民间流传而已。不过我可以给你个思路,在中国古代首重衣冠,所谓冠就是帽子。你看那画像上朱元璋和我附这个画像的帽子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多了一块帽正?在明朝,着冠有帽正是非常没有礼数的行为,只有清朝瓜皮帽开始流行,为了找准前后,帽正才开始普及。那么题主那幅画出自何处就不言而喻了。
朱元璋算不算明君?
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相邀!明太祖朱元璋是不是明君,黑明者会极力去污蔑他;但事实是,朱元璋执政三十一年的时间里,他的所为就是明君风范!
当然,朱元璋自幼孤苦,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出身最卑微的开国皇帝,他对贪腐是绝对零容忍的,反腐手段也是极度残忍的。这也是朱元璋被无耻文人污蔑的最主要原因!
1、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在明初,洪武皇帝虽然限制民间自由迁徙,但相对来说老百姓的生存环境还是宽松的,也是最幸福的。
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支持百姓告官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
朱元璋成功打通了帝王和百姓之间的交流通道。当时的明朝都城应天,百姓可以扭送不法官员入京,沿途政府机构必须支持,不准阻拦!
这一条,被朱元璋写进了严惩官吏的刑事法规《大浩》!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朱元璋注重社会尊老的国民素质。
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没有机会实现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他,非常重视大明朝的老人晚年生活。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昭告全国“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
当然,对于孝敬老人的人,明廷不仅给予精神鼓励,还给予物质奖励。当他们年满60后还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才能享受的社会福利。
孝道是洪武皇帝极力推行的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
3、完善宋元以来的政府福利机构,形成了制度化、体系化!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体系起源于宋朝,发展于元朝,最终形成体系化是在朱元璋的统治时期。
朱元璋在宋元两朝的社会福利基础上,建立了养济院(收留孤寡的福利院)、漏泽园(国家免费公墓)、惠民药局(公办免费医院)、保障房(安置无家可归者),形成了一条龙的政府公益机构。
以上,被朱元璋写进了《大明律》!4、惜民力、轻瑶赋、修水利,恢复因为元末战争而带来的创伤。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诏令天下,要求“与民生息”;
洪武二年、三年、四年、九年,朱元璋相继实行税赋减免政策,范围波及全国,并鼓励民间开垦荒地。
朱元璋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兴修水利,到洪武二十八年,水利修建4万余处,疏通河流4千余道。
朱元璋的治国措施,完全是在元末战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说他推翻元朝统治的功绩,仅仅是他的民生工程,也当得起明君的称号,因为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皇帝他就是好皇帝!
所以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一年,也被称为洪武之治!
至于他反贪手段的残暴,比如“剥皮萱草”,我只能说都是这些贪官活该、找死,触犯了国法就是要受到严惩!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朱元璋是哪里人?
明太祖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才智、信念和统帅力推翻了蒙古的统治和奴役,重新建立了汉族国家,使中华重新重新恢复自信、尊严和荣誉。那么朱元璋到底是哪里人呢?明太祖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这是毋庸置疑的,明早期史料《明实录卷》“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而且明皇陵就在安徽省凤阳县城南,是明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朱元璋自己肯定不会搞错。至于朱元璋祖籍在哪?1363年,明太祖在句容立朱氏世德之碑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三代,生卒倶在句容,历世墓在朱巷。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于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 岁的小儿子朱五四也就是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明洪武十七年( 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盱眙杨家墩营建明祖陵,以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明洪武初年以前,句容因系朱元璋祖乡所在颇受重视,自从明祖陵建成后,句容便开始遭到冷落,但不能改变其祖籍在句容的历史事实。至于明史记载: 讳元璋 字国瑞 姓朱氏。先世家沛 徙句容 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三代以内论祖,而且祖先是北宋迁到句容的,北宋离元末多少年了,这种说法不太准确。明史是赵继鼎奏请修改的,赵继鼎河北广平县人,北方人,当然会叫人把朱元璋写成北方的了,实际上很多史书都是北方人写的,所以历史上北方的光荣事迹很多都被北方人美化得跟现实偏差很大。明祖陵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明皇陵在安徽省凤阳县城南,是明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明孝陵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很好地反映了朱元璋的家世和家族迁徙。
明祖陵
明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