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藏书家 铁琴铜剑楼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里镇,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
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
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在全国各地的众多古藏书楼中,铁琴铜剑楼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归安陆氏“百百宋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为全国四大藏书楼,有“南瞿北杨”之称。
四大藏书楼中,铁琴铜剑楼巍然独存。
该楼系荫棠先生之祖建于乾隆中。
原有四进,其中第一、二两进毁于抗日战争中。
收储多为乡邦文献 以及未收入《铁琴铜剑楼书目》之宋元明本及旧钞批校诸书,长篇巨著不多。
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等。
为阳湖县学训导瞿绍基及子孙五世藏书处 。
因主人收藏有铁琴与铜剑,故命名为“铁琴铜剑楼”。
楼主瞿氏数代藏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1991年12月,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开馆。
在常熟历史上,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看,自明代赵琦美“脉望馆”、毛晋父子“汲古阁”、清初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以后,瞿氏铁琴铜剑楼更有其独特的地位。
铁琴铜剑楼之藏书,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经嘉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数朝,又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劫难、稳定、善终等阶段,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藏书和藏书楼,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海源阁]
海源阁,海源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我国历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约4000余种、22万余卷。
珍本书主要得之于黄丕烈等藏书家,很多是孤本秘籍。
故与其现存的藏书书目有《楹书隅录》及《续编》、《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
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
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宁波的天一阁同为中国历史上公私藏书典范。
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
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
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上下两层。
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
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杨宅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
海源阁藏书浩瀚。
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
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现已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三、宋楼]
湖州的皕宋楼:皕宋楼藏书为三部分: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十万卷楼(藏书以明刊本为主)、守先阁(.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
距今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大清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宜稼堂藏书开始散出,引起各方的争购风潮。
据时人李宗莲《皕宋楼藏书志序》说皕宋楼中藏有“宋刊至二百余种,元刊四百余种”,皕宋楼超过天一阁的地方有五;大学者俞樾的《陆心源墓志铭》也持此说。
叶德辉《书林清话》云:“如近人陆心源之以比宋名楼,自夸有宋本书二百也。
然析《百川学海》之各种,强以单本名之,取材亦似太易。
况其中有明仿宋本,有明初刻似宋本,有误元刻为辽金本,有宋板明南监印本,存真去伪,合计不过十之二三。
自欺欺人,毋乃不可”---只有五十种上下,不能确信。
昭和五年(1930年)出的《静嘉堂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原属皕宋楼藏书的有:宋版书一百二十四部,二千七百七十九册;元版书一百一十六部,二千零七十册;金版书一部,十册。
皕宋楼藏书散出,如吴兴周越然之言言斋,曾收宋纂图互注《南华真经》、稿本《吴兴蚕书》、明初本《管子》、吴钞《疑狱集》、丁钞《栲栳山人诗集》等八种。
惟宋元版书多,总藏量也富,至光绪八年(1882年),不计普通坊刻之本,总数已达十五万多卷,远超天一阁。
陆心源于1894年方去世,此时总量应该还要多,散失,至1907年出售时的藏书数尚有四千部二十万卷。
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以晚清的辈分而列《丛刊》第一种。
(注:皕宋楼和十万卷楼为陆氏故宅的二室而已,陆心源亲手所建为潜园,规模宏大,他的另一藏书楼——守先阁即在其中,守先阁嘉惠学子,空前绝后,待后叙。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陆心源长子陆树藩将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藏书售于日人,举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著《书舶庸谭》的董康说:“古芬未坠,异域长归,反不如台城之炬、绛云之烬,魂魄犹长守故都”,称“皕宋楼事件”。
陆树藩将守先阁剩余之书捐赠给刚办的海岛图书馆,计一千余部一万四千多册(事见《陆氏守先阁捐助书目》);后陆树藩又曾在苏州办孤儿院并任院长,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过世,享年五十九岁。
皕宋楼藏书东渡后,杭州丁氏“八千卷楼”,经张之洞、端方、缪荃孙及丁氏后人努力,端方代官方购下,建江南图书馆(南京)收藏;次年,湖州姚氏、扬州徐氏藏书,先后购至京师广化寺收藏(《张文襄公年谱》);又次年,京师图书馆立。
光绪三十三年,英国汉学家斯坦因来敦煌,首次带走570种精品。
[四、八千卷楼]
八千卷楼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
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
丁丙,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与其兄丁申在其祖父丁国典、其父丁英藏书的基础上访求图书,或购或抄,在将近30年间,聚书1.5万多种、20余万卷。
丁氏指的是对杭州历史文化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丁家。
除有宋本40种左右、元本约百种之外,明刻精本、《四库全书》底本、 名人稿本和校本 、日本和朝鲜所刻汉文古籍等较多,是其藏书的主要特色 ,而且其中很多都曾为明清藏书家所递藏。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丁氏后人将全部藏书低价售予江南图书馆,后藏南京图书馆,该馆辟专库贮藏,完好无损。
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 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
丁敬是其中之一,他是印学家,“浙派”篆刻艺术的鼻祖,他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西泠印社”有深刻影响。
“西泠印社”仰贤亭里有他的石刻像。
丁申、丁丙是著名的藏书家,八千卷楼的主人。
丁氏宅院的祖居自清末、民国和抗战后日渐衰落,丁氏子孙徙居各处,八千卷楼也似“王谢旧堂”。
在清末民初,丁氏后人中的丁立中做起了丝绸生意,组织起绸业会馆,其中一间两层楼房“天章阁”打造成了财神殿。
会馆建成后,他们还专门刻了一块《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绸业会馆的碑石。
解放后,绸业会馆成了杭州一家机械修配厂的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