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北京最重要的动因还是从政治上考虑的。
蒋介石政权定都南京,把人民的政权定都北京,这种针锋相对的“一南一北”,既反映出鲜明的伟人个性,更反映出两种不同政权的根本对立。
明确地讲过:“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
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从政治上考虑定都北平,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是从日本投降以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政治局会议。
这次会议上,根据中国革命的进程,提出了大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日程表。
对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
指出: 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的根本对立。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同于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国家政权。
所以,在国都选择上,决不能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作为新的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在这次会议期间,同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徐向前进行过谈话,谈话中透露出和平解放北平与定都北平的心愿。
在中共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傅作义于1949年1月20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城得以完整保存。
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一切正常。
党内正式决定定都北平,是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移到城市,提出要进行广泛的城市经济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定都北平。
他讲:“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也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
定都北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从国际安全和国际政治格局方面考虑的。
1949年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抵达西柏坡的当日,就与夫人朱仲丽一起去看望。
问他: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历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南京或北平。
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王稼祥作了片刻的思考,然后回答说:“能否定在北平?”要他谈一下理由。
王稼祥分析说: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
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
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王稼祥的看法与以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的看法不谋而合,完全相同。
这种见解上的一致,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安全战略认识上的。
在当时,按照薄一波的说法就是,“我们党要取得革命胜利,主要靠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国际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前后的一个基本方针。
这一方针直接影响到了中共对定都的选择,而且在定都上,中共与苏共领导人也交换过意见。
194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备,苏联是帮助我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济。”会后,9月28日,关于九月会议向斯大林的通报中提到,有许多问题要向斯大林和联共中央通报,准备11月底赴莫斯科。
10月16日,致电斯大林:“召开政协,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待我十一月到你那商定。”12月30日,又电告斯大林:正召集高岗、饶漱石、薄一波、陈毅、罗荣桓、林伯渠等人来中央所在地开会,讨论1949年整个战略方针问题和准备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这个会开完即去莫斯科,然后回来召开二中全会。
后因交通不便,又要指挥淮海、平津战役而未能成行。
斯大林委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于1949年1月31日飞抵西柏坡,听取中共中央的意见。
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就战略方针、军事部署、和平谈判及其发展前途、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政府及其纲领、建都问题、经济政策及建设计划、外交根本政策及目前策略。
以及中苏关系、两党关系等问题,同米高扬交换了意见。
显然,在建都北平问题上,苏联是同意中共意见的。
因而,在随后不久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正式决定定都北平。
并在会议召开后不久,中共中央便从河北平山西柏坡途经保定、涿州于1949年3月23日迁往北平。
作为一代伟人,高瞻远瞩,集思广益,他定都北平的设想不仅得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认可,而且这一建议还得到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批准同意,使其具有法定效力。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定都问题上与其他政权的根本区别。
扩展资料
1912年孙中山与民国定都之争——武昌、南京还是北京: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
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况且又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
因此,将首都设在武昌是顺理成章的事,多数省份都主张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武昌,只有贵州军政府提议设在广州。
已独立的各省代表到武昌后,确定在临时政府成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很明显,这事实上是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
但其时清朝大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汉阳已经失守,武昌极度吃紧,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
但就在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
于是,各省代表精神为之一振,于4日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决定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
于是,南京就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
12 月25 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首都设在南京已成定局。
1912 年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后,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方争论的焦点。
在特定的政治军事背景下,孙中山不再坚持首都设在武昌,而坚定地支持首都设在南京的主张。
其目的在于将袁世凯调出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的老巢北京,在南京可以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
1912 年2 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有三个条件,第一条就是“临时政府设于南京,这是各省代表会所议定,不能更改”,并强调“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 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
但就在同一天,章太炎则宣布了《致南京参议院论建都书》,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张。
同盟会的骨干分子宋教仁等人,也附和袁世凯,与孙中山唱起了反调,也主张定都北京。
临时政府的实业总长张謇则在定都问题上与袁世凯暗通声气。
参考资料来源:新中国为何定都北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考资料来源:1912年孙中山与民国定都之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新中国为什么定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