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皇陵的特点(1)
------------
清代帝王陵寝,根据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
清人入关前在旧都盛京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
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
此外,还有一处不为人知的东京陵,位于辽阳(清东京)阳鲁山,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关后,十个皇帝中除末帝溥仪没建成陵寝,其余九帝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和易县梁格庄分别建造了陵墓群,按昭穆顺次入葬,即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他们的皇后、嫔妃、公主等也随葬在此,形成了规模宏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室陵寝。
因为清十三个皇帝中的十个陵墓都分布在东陵和西陵,因此,本节着重介绍一下清东陵和清西陵。
程序规则
总的来说,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分达各陵区。
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
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规则。
清陵中的碑楼与门牌等装修,也都继承了明代风格,只是更加细密,堆砌繁缛,色彩也更为鲜丽,少了点明代质朴雄厚的气质,更多了些华丽、雅致的风韵。
清东陵的建筑特色
清东陵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
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
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
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
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
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一的清东陵正是这一传统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高峰期的代表作。
在环境质量、山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陵寝建筑的配置与山川形势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
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显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
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不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东陵中的建筑精品
在清东陵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内有着大量的建筑精品。
这些精品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水准,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成就。
菩陀峪定东陵是慈禧皇太后的陵寝。
其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修豪华。
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
梁枋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
殿内墙上雕有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
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的镀金铜龙。
封护墙干摆到顶,拔檐砖上雕有"万福流云"图案。
大殿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
殿前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杰作。
贴金的彩画、扫金的墙壁、镀金的盘龙、精雕细刻的石栏杆,把三殿装饰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
这种豪华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皇宫大内也难以见到。
清西陵的建筑特色
中国的古建筑在中国这一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影响下,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并且对邻近国家的建筑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清西陵古建筑群的形成正处于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鼎盛时期,集中体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最高水准。
特别是其大木结构、斗拱、石雕、木雕、完善的排水系统等,实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美杰作。
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
清西陵的古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陵寝建筑样式,它依据清宫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清西陵中的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纪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
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
人生适意东与西:浅析清皇陵的特点(2)
------------
清西陵的历史意义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
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
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纪园寝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皇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历史。
而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博仪的寝宫工程由于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
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清西陵中的建筑精品
泰陵距易县15公里,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风门、三路三孔桥、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坐落在大红门前的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为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三架石牌坊坐落在大红门前的宽阔的广场上,一架面南、两架各朝东西,成品字形排列,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每架石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虽为青白石料的仿木结构,但却未用铁活,全部采用卯榨对接形式,楼顶雕有楼脊、兽吻、瓦垄、勾滴、斗拱、额枋等。
坊身高浮雕的龙、凤、狮、麒麟和浅浮雕的花草、龙凤等图案相结合,使整个广场生机盎然。
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建筑群,不但更注重以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依据,形成"风水"中强调的靠山、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更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更具有观赏性。
并由于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从而产生了"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这种墓葬制度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中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
总而言之,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
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
------------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为什么清朝的皇陵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