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还是看沈启无所选《近代散文抄》。
中有刘同人《雀儿庵》一篇,〔刘同人,即刘侗,约1593~约1636,明代散文家。
字同人,号格庵。
湖广省麻城县(今属湖北麻城市)人。
在当员生时,因"文奇"被人奏参,同谭元春、何闳中一起受到降等的处分。
他因此颇有名。
崇祯七年(1634)进士。
后选任吴县知县,赴任途中逝于扬州。
刘侗和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一书〕抄之于下:
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
在千峰万峰中,在四时树色四时虫鸟声中。
庵,方丈耳,一灯满光,一香满烟。
然佛容龛,容供几,僧容席,容榻,容厨,客来容坐,庵矣。
山田给粥饭,叶给汤饮,蔬果给糗饵,庵矣。
庵名雀儿者,金章宗幸此,弹雀,弹往雀下,发百不虚。
盖山无人,雀无机,树有响,弦无声也。
章宗喜,即行幄庵之,曰雀儿。
后方僧来住,未悉本所名义,以臆造佛母明孔雀明王佛像。
又后僧曰,明王佛修行处,或又曰,显化处也。
今者,僧确然对客曰,孔雀庵也。
雀儿名为当更,而人呼雀儿庵如初。
白话写的时间长了,回头看看文言,真简洁啊。
方位、环境、大小、住、食、庵名之来源、之讹解附会等等等等,一百多字交待得清清楚楚,且层次清楚、转折有致,文字处处有可观处。
如“盖山无人,雀无机,树有响,弦无声也”,读来琅琅上口。
皇帝去打了一回猎,后人即臆造佛像,“又后僧曰,明王佛修行处,或又曰,显化处也,”,以讹传讹到“今”,僧即敢“确然告客”此孔雀庵也。
天下穿凿事,大抵如此。
本地有个叫做仙姑顶的小山,不知其名之由来,只知近年香火颇盛。
听说有人投资上亿来开发,朋友认识正在山下雕琢仙姑玉像的雕塑家,利用假期我们去爬山顺便参观一下雕塑家的作品。
雕塑家是南方人,温文尔雅,朴实谦和。
领我们参观他的工作室,拿出几幅仙姑形象的草图来让我们提意见。
讲到他接手这个任务的时候,说了个故事:“那天董事长(投资开发仙姑顶的老板)和我一同上山来选择仙姑像将来放置的位置,天很热,我们走得一头大汗。
到了工人们干活的大殿附近,董事长在一个搁板后面发现了一个桃子。
他马上拿起来咬了一口,回头看到我在身边,就把桃子递给了我。
我渴极了,就吃了桃,顺手把桃核往旁边一棵小树底下一扔。
这时候有个工人说:‘这个桃子,本来就是供奉在仙姑面前的,后来滚到搁板后面,一个工人就想掏出来吃。
没成想,明明就在手边,怎么掏也掏不出来。
我就说了:‘那是仙姑的桃子,你想吃就吃着了?不磕个头还能行?’嗨,他还真地趴在地上磕了个头。
说来也怪,这回儿一掏就掏着了!掏出来这个仙桃,他又不敢吃了,就放在搁板后面。
看,仙姑知道谁来投资谁又来给她雕像,到底是你们俩吃了,仙姑显灵了!’我一听,忙回头找我扔掉的桃核儿,哎,怪了,明明是扔到旁边那棵小树下的,再找,怎么也找不着了!”
嘿嘿,神吧!
皇上打了一次雀儿,造就了孔雀庵,可惜老百姓并不买帐,任凭和尚如何“确然”告诉,仍呼“雀儿庵”不变;仙姑顶本无甚由来,心中有仙,则处处有灵迹显现。
此对雕塑家为幸事,信则诚,诚则灵,灵则信,如此循环,人能不虔诚乎?所塑能不尽心乎?景由心造,孔雀明王、仙姑等同此理。
信则由他信去,我这小百姓还是那句土话:信神如神在,不信如土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