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
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
为连敖,坐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言于王。
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
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王。
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0页 韩信和老板的沟通能力不是很好,他很孤傲,也不会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让领导慢慢了解自己。
这种人,“怀才不遇”四个字在心里念叨的次数最多,因为他们的才,都藏在心里,老板确实很难遇到。
韩信让自己价值得到认可的办法,其实很现代,就是跳槽,人才是跳槽跳出来的,球星是转会转出来的,人和商品一样,使用价值是内在的,但价值或价格是通过销售实现的。
你觉得在现在的单位不值钱,那就跳槽吧。
如果跳了N次槽,工资待遇都没有涨起来,结论就比较伤心,你确实不值钱。
我们今天读到的历史缺少细节,不知道项羽对这位当过他的执戟郎的韩信有没有印象。
项羽在今天的企业里,就是万能的老板,什么都是自己做得最好,个人英雄主义那是相当严重,所以在他眼里,可能就没有人才。
项羽自认为是超级“万人敌”,对韩信这样真正的“万人敌”式的人才反而有排斥心理。
安排韩信做执戟郎,是不是相当于安排一个博士做门卫?如果是,那就不是不重用的问题了,而是一种蔑视或者污辱。
在没有学历一类标识的社会,才华都在肚子里,项羽也许没有存心轻视或蔑视韩信,但以韩信敏感的性格,有受辱的感觉也很正常。
韩信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把项羽哥哥打得落花流水,这里面除了食君禄忠君事的职业精神以外,也掺杂了对项羽不能用己的报复情结。
韩信曾对朋友说过:“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而“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韩信对项羽有很强的报复意味,对自己价值的蔑视比杀父之仇更让人耿耿于怀。
你看不起我,我就要用击败你的胜利证明我的能力,让你懊悔到死!韩信能受胯下之辱,但不能受老板漠视之辱,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不能忍常人之所能忍,其卓尔不凡由此可见。
现代的职业经理人也常常有这种情结,在一个企业受到压抑,跳槽到同行的另一家公司后,发奋努力异于平常,这都是要证明给老东家看看:是你眼瞎了,不是我无能。
《天下无贼》里的黎叔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其实,自古以来,只要有竞争,人才就会有价值。
天下大乱之际,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辅汉则汉强,辅楚则楚强,两大阵营的范增和萧何都认识到了韩信的价值,韩信跳槽时,范增也派人追过,但范增追韩信是为了杀之,萧何追回来是要封台拜将,由此楚汉胜负定矣。
韩信在汉营,蔫了吧唧,做大事没机会,做小事肯定不会好好干,基本上不是个好员工,有一次居然犯了事差点儿被军法处死。
韩信一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没事找萧何唠嗑,估计当时汉营中大家除了想家都没啥事,所以萧何还有时间和这位帅哥聊聊,这是我们发现的,韩信唯一一次表现出会做人的例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怎样看待韩信一生大神们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