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该书以阳爻为九,把九列为阳数,重阳节的月和日恰逢双九为阳,俩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屈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重阳节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风俗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登高,最早见于梁代吴钧的《续齐谐记》一书。
大意是,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
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
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夭。”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
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
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世代代相传了。
历代诗人骚客对重阳节的登高、饮酒等写过不少激动人心的诗句。
曹丕有“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之句。
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师诗》:“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