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一个汉口是如何形成的,这又得从水上说起。
汉口之地原属汉阳。
明朝成化初期,大约是15世纪下半叶之初(即1465-1470年间),汉水下游连年大水,堤防多次溃口,终在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决而东下,发生一次大的改道,汉水从不稳定的分汊入江到稳定归一地汇入长江。
换言之,汉水终于今龟山之北形成合而为一的河道,流入长江。
这一来,也把汉阳一分为二。
汉水之南成为汉阳,汉水之北则为汉口。
古汉水自陕西东南来,受武当山、荆山、大洪山的阻挡和制约,进入湖北后,由东南向南注入低洼的江汉平原湖沼。
汉水下游因流经云梦泽故地,常使河道消失在云梦泽的巨大水体中。
由于荆江、汉水水流所挟带泥水的冲击作用,古云梦泽渐渐被淤成平陆,汉水下游遂处于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的水网景观之中。
出现众水以汉为壑、汉以江为壑的水流倾泻方式。
在汉水下游众多的入江口中并不存在一个很稳定的水流量大的入江口。
换句话说,汉水靠近入江口的一段不存在长期稳定的主河道。
明成化年间汉水水文形势发生的变迁,与其说是改道,毋宁说是汉水下游主河道及其入江口的稳定形成。
在成化年间,汉水下游河道入江口在龟山北麓形成,从此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游移不定的历史。
新水口两岸地盘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辅以坚固堤防,即是“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新水口的形成又时值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幼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开始在封建经济的母体内孕育萌生。
汉水下游河道惟一的入江口在武汉城区中心形成,给武汉三镇,特别是新兴的汉口镇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发展优势,也给了武汉三镇崛起的良好机遇。
汉口镇从港湾和水运条件来说,远远超过了明中期以前的金沙洲、刘公洲等水运商市。
汉口地位处于沟通长江、汉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枢纽,港阔水深,形成了以前武昌、汉阳附近古代港埠无法比拟的巨大地理优势和运输潜力。
汉口镇的兴起使武汉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
由汉口镇领衔,使武汉成为三大水系流域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汉阳、武昌均为古城,自隋代以来,形成两城夹江的双城机制。
汉水改道将汉阳一分为二,劈出了一个汉口,于是双城演化为三镇。
可以说,汉水改道最终确立了三镇鼎立的格局。
参考资料: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6-11/20/content_700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