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泥沟英歌舞的起源,据载,是先祖从福建南下定居后才有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如普宁其他英歌一样,泥沟英歌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
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最初先祖传下来的泥沟英歌舞前棚是八槌八鼓一蛇,虽套路不多,却极为精堪。
经过一代代的相传加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有严谨的身法,步法,槌法,阵法。
风格特点
泥沟英歌的特点是: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幅步大。
双槌起落,扣击对舞,手腕转动打普宁市泥沟乡英歌舞头槌
活槌,产生漂亮的槌花。
上身和头部左右自然晃动,极富舞蹈感。
套路有:观音坐莲,单锁链,双锁链,钩脚,飞鹰等。
槌法有:推槌,背槌,合槌,搓槌,钊槌等。
阵法有:8字双金钱,双龙摆尾,八卦螺旋等。
套路槌法阵法舞动时候,粗犷豪爽,气势磅礴,刚柔并济,变化多端。
环套环,圈套圈,层层交织,队队相应,有如猛虎下山,万马奔腾,让观众百看不厌。
上世纪80年代,泥沟英歌队组织前棚、后棚到惠来、陆丰、揭西、潮阳等地演出。
使当地群众大开眼界。
1989年9月,广东省英歌研讨会在普宁召开,泥沟英歌前棚组织32槌上县城参加表演,收到与会的艺术家的好评。
广州舞蹈学校的杨美琦校长、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系的潘志涛主任带领一班人马专程来到泥沟,选定泥沟作为广州舞蹈学校的“实验田”,双方定下“合同”。
1990年元宵节,普宁举行英歌大会演。
泥沟英歌组织了64槌的前棚参加演出,在广州舞蹈学校李永祥主任、黄汝麟副主任以及讲师张小彰的指导下,泥沟英歌推陈出新,打出了新水平、新风格。
参加表演的共有10个队,9个税单槌的,独泥沟英歌是双槌的。
南山英歌安排第一出场,先声夺人,而泥沟英歌安排最后出场,也起到了压轴的效果。
观众看完泥沟英歌五分钟的表演,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场。
主席台上的领导和专家看后笑容满面,频频点头。
同年秋,泥沟英歌被选定为省参加“90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表演,好评如潮。
1991年7月,应深圳市政府邀请,泥沟英歌在深圳“荔枝节”上大显身手。
英歌所到之处,便于许多潮汕老乡围观。
他们说,泥沟英歌为潮汕人在深圳争了一口气。
同年9月,泥沟英歌又代表汕头地区参加“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抽签仪式”开幕式的表演,在广州天河体育馆大显身手。
岭南台(现广东卫视)现场直播,为潮汕英歌走向世界打响了第一炮。
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导演看后,握住总教练的手说:太棒了,这才是真正的民间广场艺术,有 机会我们要拍成电影故事片。
同年12月,泥沟英歌又上省城,由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中”制片组织天河体育馆拍摄了路套,浓缩提炼,在中央电视台播了5分钟。
1996年秋,泥沟英歌再次上羊城,参加“96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
再次为羊城观众和外国来宾献艺,载誉而归。
1999年岁末跨进新世纪之际,泥沟英歌再次应慎重市政府邀请,参加深圳市政府举办的跨世纪狂欢夜。
当时真真正正的万民同乐,几十万深圳市民从夜9点到凌晨2点,沉醉在欢乐之中。
英歌所到之处,观众人山人海。
2002年春,泥沟英歌又被深圳市政府邀请到深圳“世界之窗”表演,收到各界人士赞扬。
2003年12月,泥沟英歌代表潮汕文化之一,参加在澳门举行的世界旅游节暨潮州美食节的表演,轰动澳门。
2004年澳门庆回归5周年,2005年12月澳门国际旅游节。
泥沟英歌又应邀参加表演。
2004年7月,泥沟组织一支20多人的少年英歌队,创新了动作与路套,把广场艺术搬上舞台表演,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CIOFF第三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比赛,荣获金奖。
同年10月,少年英歌队上北京庆祝建国55周年的游园活动,收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泥沟英歌结果几代艺术的努力,知名度不断提高。
2004年泥沟被评为“艺术之乡”,泥沟编导兼总教练张伯琪老师,也被授予“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