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苏洵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3、苏辙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在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范纯仁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文彦博等回河东流之议复起。
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
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4、苏源明
初名预,字弱夫,京兆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附近)人,生平不详,中唐时期诗人。
5、苏舜钦
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
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
父亲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苏舜钦年轻时即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提倡的古文运动都早。
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4)进士。
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
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
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
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
王拱辰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
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
被废后离开开封,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
卒时年仅四十一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