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产生也受到多神崇拜的原始氏族宗教和神话传说的影响。
有“川西第一道观”美称的青羊宫就把十二生肖的形象完美融合于整个道观的造型设计之中。
青羊宫内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八卦亭中,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生肖牛能成为道教先师的坐骑,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青羊宫内最著名的单角青羊造型独特,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征,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头、鸡眼、狗肚、猪臀,为清朝雍正元年大学士张鹏翮捐赠。
底座铭文云:“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
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信阳子乃张鹏翮之号。
据民间传闻,身体不适者摸此铜羊可以“缓解疼痛”,这可间接表明宗教神物对心理起到的舒缓作用。
作为道教思想内核的哲学典籍之一,《庄子》中有关于生肖鸡的一则故事:纪渻子替齐宣王驯养斗鸡。
十天后,王问鸡是否已经驯养好。
纪渻子回答还没有,它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却浮躁自负,凭着一股血气骄傲。
十天后,王又问纪渻子,他答道:“还没有,鸡仍会受到其他鸡叫声和影子的干扰,影响其发挥。”再十天后,王忍不住再次询问,纪渻子认为还不行,鸡还会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这之后又等了十天,纪渻子终于驯化得差不多了。
此时的鸡面对别的又跳又叫的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看起来好像木头做的一样,这才具备了斗鸡的精神。
其他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这只鸡都转身逃跑了。
后来,文中“木鸡”的褒义转化为成语“呆若木鸡”的贬义词。
可见,生肖所意蕴的内涵与使用方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生肖除了在道教造型艺术与道教经典方面不可忽视,也与道教信奉的天干地支配成的六十甲子神(六十星宿神)难以分割。
《十二生肖与中华文化》中讲道:据道教教义,修真炼性需致力于本命之辰,除去杂念私心,方能长寿永生。
故而才有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北京白云观,观内的元辰殿现存六十甲子神像,用于礼拜本命元辰星宿神。
公元前10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云南的佛教与生肖文化也素有渊源。
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
追寻佛教的印度来源,有印度神话《阿婆缚纱》记,“十二生肖原为12个神的驾兽,把杜罗神的驾鲁为鼠,毗揭罗神为牛,宫毗罗神为狮,伐折罗神为兔,迷上罗神为龙,安底罗神为蛇,安弥罗神为马,珊底罗神为羊,因达罗神为猴,波夷罗神为金翅鸟,魔虎罗神为狗,和真达罗神为猪。”除狮子和金翅鸟以外,各个动物及其排列顺序与中国十二生肖无大的差别。
连大乘佛教五部经之一的《大集经》也与十二生肖休戚相关:“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阎浮提内。
天人恭敬。
功德成就已。
于诸佛所发深重愿一日一夜。
常令一兽游行教化。
余十一兽安住修慈。
周而复始。”描绘的是诸佛让十二神兽昼夜轮流当值、行于人间的场景。
经中的十二兽虽与十二生肖相差狮子一兽,但各兽所处窟的方位,同中国十二辰相一致,且都以鼠作为起始。
这也许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十二生肖,宗教在其形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生肖融合并尊重了各民族的图腾与神兽,更应作为民族团结的共同纽带和中华文化之精髓得到保护和发展。
扩展资料:
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生肖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见生肖作为传统文化的无可比拟之地位。
事实上,生肖文化的传承与人类社会的宗教发展紧密相连。
“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
……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马克思表明,这一阶段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装饰等等之类的原始巫术相关活动已然开始。
人类尚不能充分运用理智解释世间万物之规律,故而常用动物形象作为本氏族的守护神,以求得平安。
如《山海经》中女蜗的形象为人面蛇身,《伏羲考》以蛇身为主体,加之各种动物的特征,化而为“龙”的形象。
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诸说。
民族学者刘尧汉从彝族的图腾遗迹,反推“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
《后汉书·礼仪志》有傩舞的记载:“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为侲子。
皆赤帻皂制,执大鼗。
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原始多神宗教祭祀舞蹈“是原始人人兽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
由此可见,十二生肖来源于远古多神宗教的图腾崇拜,杂糅了各族各氏的动物形象。
参考资料:凤凰网-十二生肖中的传统与宗教 佛经中记载的终极真相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十二生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