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篾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侗乡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标志风物,也是传统交通建筑。
此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
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
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
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
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
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度。
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
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
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