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江塔,建于1717年。
镇江塔泥土夯筑,塔里有楼梯。
在中国,塔是一种 独特而又常见的建筑形式,其中多为砖塔、木塔,像镇江塔这样的土塔则较为罕见。
镇江塔自佛教传入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塔与佛寺结下不解之缘,可说是有塔必有寺。
明代中叶以后,有的塔与佛教脱离,选址以风水为据,或耸立闹市,或雄踞寒山,或镇守江畔。
镇江塔就是一座以保护风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古塔。
该塔曾用名回澜塔,是清代分三次在明代塔基上重建的。
据《邛州志》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
崇祯末,毁于兵燹。”塔的第一次重建是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州官徐时敏主持其事。
后因各种因素的干扰,当时仅完成底层部分。
随后于清代同治年间续建,完成一半。
直到清代光绪初年,州官李玉宣最后主持完成,将原镇江塔改名为“回澜文风塔”,当地人都习惯呼之为“回澜塔”。
2. 镇江塔,高75.48m,是成都市境内最高的古塔,号称中国现存最高的以保护风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古塔。
该塔曾名回澜塔,是清代分三次在明代塔基上重建的。
镇江塔共13层,塔型为重楼式。
塔内有正方形塔心柱,直到第九层底部。
塔心柱中空,中设殿龛,供奉八位历史人物,从下往上依次是: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冯时行、岳飞和主宰文人命运的“奎星”。
九层以上,内部全空,仅置一架直木梯供人上下。
镇江塔塔顶有一铜制葫芦形塔刹,即人们通说的宝顶,远远望去金光灿灿,不知者以为是黄金宝顶。
塔的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其用红砂石条砌成。
每边长72m。
塔基之上用青砖起砌塔身,各层叠涩内收,次第减小。
塔内有正方形塔心柱,直到第九层底部。
各层塔门外匾额上的题款,亦与塔内供奉的人物相关。
诸如第六层殿龛的北时行,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状元,川西民间传说他是四川的第一个状元,称其为天之骄子。
而该层塔门外匾额上所题:“科甲延绵”四字,寓意蜀中英才辈出,不绝于斯。
塔至九层而上,内部全空,仅置直木梯一架供人上下。
同时也因为内部没有供奉,则塔外亦无匾额。
这五层塔楼名日:“五常楼”,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楼,儒家思想非常浓厚。
镇江塔是成都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古塔。
游人从第一层塔门进入,可沿青砖砌于塔壁与塔心柱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直到第九层后,可再沿木梯登至顶层。
各层六面皆开有拱形窗口,即可通风透光,又可凭窗跳望。
当游人登至顶层,从六个方面凭窗远眺,邛州古城和方圆数十里山色风光尽收眼底。
3.慈寿塔又名金山塔,曾名荐慈塔。
宋丞相曾布于元符末年(1100年)追荐其母,于金山山顶建双塔,后毁,再建,再毁。
明隆庆三年(1569年),寺僧明了重建一塔,名慈寿塔。
后又毁,现塔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隐儒方丈重建。
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塔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在旋上木梯,每层四面有门,长廊相通,外有栏杆,塔顶、塔角铺琉璃瓦,悬叮当铜
金山塔铃。
塔檐四面联缀彩灯后,入夜之后,金山塔晶莹剔透,璀灿夺目,大放光彩。
在福州市西郊8公里闽江西港。
江心突起一阜,峭拨寻太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势。
元时建有一座七层八面的实心石塔,高不及10米。
塔周环构庵堂,古人以其比似镇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称。
后庵堂被山洪冲毁,或改建为文昌祠,或改建成为塔江楼,历代更迭不常。
金山塔前一座殿,塔后有一层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
所有楼阁均四面开窗,占地虽小,有外景可借,环境颇为清幽。
一水奔流,九山环抱,向为游览胜地。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少时曾在此读书,明莆田学者林兆恩(龙江)也曾借室著述。
“塔影玲珑映绿波,金山事迹见诗歌”,弹丸之地,却流传不少名人韵事。
1991年,寺旁新建洪塘大桥,飞架闽江南北,长1849.47米,雄伟壮观,是目前福建最长的公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