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唐代,这里就盛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
“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合,鱼羹稻饭常餐。
酒盈杯,书盈架,名利不将心挂。”这是唐末李殉的诗句,描绘了1200年前橘洲的江景。
杜甫也曾为此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
橘洲,便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
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就在这里。
宋肖大经的《肖夏诗》誉称橘洲为“小蓬莱”,名胜水陆寺中的“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的名联至今仍脍炙人口。
橘子洲是一帧展示风情的画。
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作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
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华。
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
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南面朱熹、张轼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全长5公里,宽40至200米,若站在岳麓山上远眺,它宛如一根长带,飘浮在湘江上。
对于它的来历,有种种传说。
其中一说是:
在湘江中尚无洲的时候,江边上生活着一群渔民。
渔民中,有一位绰号为胡子爹的老人,德高望重,深受众人的敬爱。
于是大家商定,要做根腰带扎在老人腰上,让他感到温暖有力。
他们挑选了7位最会编织的姑娘,编织了一根结实的白腰带;姑娘们还在腰带上绣了一座美丽的长岛。
胡子爹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物,并把它系在腰中。
有一天,胡子爹和渔民们在江中捕鱼突遇暴风雨,一时间,狂风大作,白浪滔天,十分危险,可处在风浪中的胡子爹只觉得腰间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只划几下就到了岸边。
他深感奇怪,双手往腰间一摸,才发现是腰带给了他力量。
于是,他解下腰带,奋力向正在风浪中挣扎的伙伴们扔去…… 腰带向江中飘去,越飘越长,越飘越大,最后飘到渔民们的面前,变成了一决腰带形的陆地。
渔民们登上陆地得救了。
他们知道这陆地是胡子爹的腰带变成的,都十分珍爱这块陆地,于是就在陆地上安家立户,精心耕种,将陆地耕耘成一座美丽的长岛。
对橘洲情有独钟。
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会同学友到洲头搏浪击水,议论国事。
1925年,他挥就脍炙人口的诗篇《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建国后,他尽管日理万机,但回湖南视察仍七次到橘洲附近湘江水域游泳。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他从武汉来湖南视察,一下火车,就乘车直赴猴子石,下水游了一个多小时,从今日的揽岳亭登上橘洲。
在洲上,他走访菜农,接见小学师生,并与他们合影,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温馨幸福的回忆。
一九七四年,最后一次回湖南,时八十一岁高龄,十月十五日清晨,他执意乘车到橘子洲头。
十二月上旬的一天,他又提出到湘江游泳,因水温太低,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