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人慎终追远,颇重缅怀祖先之情。
每年清明(公历4月5日)前,乡人便都准备好扫墓用的香烛、纸钱及三牲祭品。
旅外邑人宁可不回家过年,也要赶在清明前回乡扫墓。
扫墓俗称“拜山”,有一定的规矩。
墓有始祖墓、本家墓、圆墓和长堆墓之分。
始祖墓即太公墓,为一方姓氏始祖墓,凡该姓氏的子孙均要到祭,名为“祭祖”,本家墓为本家祖先之坟墓,只本家后人祭扫。
邑人习惯,人死后土葬,先立长堆墓,两年后开坟“起身”,即把骨殖改放“金埕”之内,再葬而立“圆墓”。
圆墓称为旧墓,例在清明前祭扫。
长堆墓为新墓,旧俗规定要在清明节凌时四、五点钟前祭扫,若天亮后祭扫,便会被讥为不孝子孙了。
解放前,清明祭扫始祖墓十分盛行。
始祖墓规模一般颇为壮观,多用水泥构筑,祭坛宽阔。
各房子孙扫墓时,抬着整只烧猪而来,以祭品之丰,人数之多,炫耀该房族之兴旺发达。
因为炫耀攀比,引起争闹,甚至演变为械斗,不少人便不大愿意参加祭祖了。
在开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名叫阿松的人,生平最爱吃烧猪肉,一餐吃三斤,面不改容。
有一年轮到他负责清明祭祖事宜,上年该村因祭祖与邻村发生械斗,这一年参加祭祖的只来几个人,他反而十分高兴,说道:“少个得个,唔来更妙用!”阿松等几个人把一只烧猪几乎吃了一半。
“阿松行山――人越少越好”便成了一句流行的歇后语。
五邑一带,解放前,只许男丁扫墓,不准妇女参加。
解放后已逐渐出现妇女参与祭扫,甚至由妇女代替男人去扫墓。
这与该乡的男人多数出外谋生,留家的多是妇女有关。
扫墓的祭品,有烧猪、熟鸡、熟鹅、烧饼、甘蔗等,还必须有熟鸭蛋。
复葬的圆墓,最初三年必须用熟鸡,不得用烧猪、烧鹅作祭品。
扫墓程序是:先把坟墓的杂草铲净,墓顶盖上草皮一方,上压旋成碟形的纸钱一叠,然后插上香烛,摆列祭品和三只酒杯三双筷子,杯在左而壶在右。
祭祀者参拜三轮后,撕下鸡鹅的下巴和祭品中的上品,另放一碗,名曰“挂盏”。
意思是让祖先把全鸡全鹅全部祭品接受下来享用。
接着把鸭蛋脱壳,切为两半,将壳捏碎遍洒祭坛。
焚烧纸钱时,用酒往纸钱堆上浇上一圈,以防祭品被鬼夺去。
祭扫完毕,多有在墓前席地而坐吃祭品的,也有带回家去的。
俗例必在墓地削下一些蔗皮,以取青绿生机之意。
近数年来,邑人扫墓,整只烧鹅甚至整只烧猪带去祭扫者已比比皆是。
这表明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清明扫墓,清除杂污,明净心志,饮水思源,启迪后人,才是纪念先人的真义。
在中原地区,人们习惯把院门漆成红色,说红色吉利,能驱鬼辟邪。
在豫北黄河北岸的卫辉市,居民的院门却与众不同,当地人都把它漆成黑色。
传说,明代的时候,卫辉府的马街热闹繁华,商店林立货物充足,财源茂盛。
马市街里,有一家酒店常出怪事,老板进酒多,卖出的酒少,买卖的数字老是对不上。
老板觉得这事很奇怪,就怀疑店里有偷酒贼。
这天晚上,他拿个斧子藏在屋里,夜半时分,他听见酒缸里“咕咚咕咚”响,便点亮油灯,冲了上去。
跑近一看,原来偷酒的是一条大蟒。
大蟒的尾巴缠在梁上,头扎在酒缸里,正有滋有味地埋头猛喝。
老板大喝一声,举起斧头向大蟒的头上砍去。
大蟒“呼”的一声缩回身子,顺着狗洞逃跑了。
老板率店里的伙计飞快赶去,只见大蟒行速匆匆,一下躲进了潞王府。
原来,这大蟒是潞王的化身,它变成蟒精来祸害百姓。
潞王挨了酒店老板一斧头,痛得满床打滚,李娘娘侍奉在左右,安慰了好大一会儿潞王才睡去。
临睡前,潞王咬牙切齿地说:“天亮后,我要把那个红门酒店里的人斩尽杀绝!”
李娘娘是个善心人,她听潞王说后,心里非常着急。
于是,她让宫女悄悄传出一条密令,命马市街的红门人家在天亮以前一定将门漆成黑色。
老百姓听说后,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天亮,整个卫辉府的门全部漆成了黑色。
第二天,潞王带领亲兵直奔马市街,转了几个来回,也找不到红门酒店。
他还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便扫兴地调头回府了。
从此以后卫辉府的门就变成了黑色。
从这则传说来看,卫辉府民居用黑大门的习俗是为了躲避灾祸。
而这灾祸,不是天灾,却是人祸。
这人祸是由昏庸无道的潞王造成的。
那么潞王是谁?为什么他对卫辉府的风俗习惯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以至于数百年来沿袭不变呢?
潞王,即潞简王,是明太先朱元璋的九世孙,明穆宗庆皇帝朱载皇的第四个儿子,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唯一胞弟,四岁时受封为潞王,万历十七年就藩于卫辉府。
他一生相当短暂,在世的47年里,只在史籍中留下点点滴滴的不光彩的记录。
儿时在宫中,他胡作非为,21岁到河南当藩王后,更是骄奢淫逸,横行霸道。
潞王在世时,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了4年多的时间在卫辉修建了潞王府。
并且在凤凰山下,择得一块风水宝地,构筑了气派阔绰的潞墓。
其优雅的程度完全可以和北京十三陵平分秋色。
然而,当地的人们从不正儿八经称它“潞王墓”,而轻蔑地叫它为“潞王坟儿”。
“坟儿”的份量比“墓”来说就轻得多了,特别用在皇帝胞弟的身上,就更显得不大妥当了。
可世世代代,人们就这样称呼,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自然是由于人们痛恨潞王的感情形成的。
在中原地区,一般来说,在这里有过政治、经济等活动的人,不管职位高低,逢年过节时,人们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祭奠仪式,如盘古、女娲、老子、张仲景、朱元璋、岳飞等等。
然而,潞王在河南卫辉府生活了20多年,死后又葬在这里,他的墓前却从来没有祭祀的香火。
潞王墓前空摆了一个大如石鼎的焚香炉,他生前的煊赫与他死后的凄凉形成鲜明的对照。
对潞王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清明节拜山的风俗习惯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