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潘仕权、孙廷铨、徐用锡
朱轼,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
朱轼为清朝名臣,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
史载,朱轼在给弘历做老师期间,对弘历非常的严厉,弘历犯了个小小的错误,朱轼都会严加教育。
这也惹的乾隆非常不高兴,对朱轼说:“你教我,我是皇子,你不教我,我还是皇子。
那你又何必对我如此严苛”听罢,朱轼说:“把你教育好了,将来或许多了一个像尧舜一样贤能的帝王,假如疏于管教,将来你也可能是又一个夏桀、商纣。”听完老师的话,弘历觉得言之有理,开始认真的温习功课。
朱轼不仅在对弘历的教育上十分负责,他还是治国称雄的杰出人才。
在振一代文风、严格科举制度、兴办各类书院、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办理政事十分勤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
因为他自奉廉洁,以身作则,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国家重用。
朱轼虽贵为帝师,却非常的节俭。
乾隆做了皇帝之后,亲自去高安拜见朱轼以表示对老师的感谢,朱轼设“四盘二碗”来款待乾隆,即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二碗。
朱轼死后,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归葬故里。
潘仕权——清乾隆皇帝启蒙老师
潘仕权,字三英,号龙庵,生于康熙四十六年,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尤精象、数、音律、八卦,著有《学庸一得》、《大乐元音》、《洪范补注》等书,颇得吏部尚书赞赏。
在京时为钦天监博士、太常寺博士。
潘仕权出生在湘西舞水河畔的荆坪古村,荆坪自古以来就对易经特别信奉,整个荆坪村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龙脉。
潘三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当然很早就接触了易经等天文地理学说,所以他十六岁就进京,雍正年间考补天文生,后授予钦天监,为皇宫中的御用风水先生,撑管礼乐。
此时正值大清朝的“康雍盛世”,天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这时康熙最疼爱的小孙子弘历出生了,弘历从小就十分聪明活泼,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
但弘历从小就不太喜欢读四书五经的传统八股文,皇上请了很多博学多才的翰林大学士来教他都无济与事。
久而久之,弘历都不肯开口说话了,这可急煞了皇宫上下文武百官们。
实在没办法,一天足智多谋的大学士纪晓岚向皇上献计:“皇上,听说太常寺有位钦天监潘仕权很厉害,要不把他请来给弘历上上课试试如何?”皇上正犹豫着想:“一个钦天监有这么大的能耐吗?满朝的文武百官翰林院大学士都没有办法,难道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纪晓岚见皇上拿不定主意又说:“那就叫他先试教三天看看,如果太子爷开口说话了就继续用他,否则就把他处置了吧。”皇上还是有点不放心地说:“纪爱卿你看着办吧。”就这样,纪晓岚亲自来到太常寺内求见潘仕权。
因为潘仕权早就算到皇上会派人来找自己去教太子,但这件事非同小可,弄不好可要掉脑袋的,所以他一早就在房间里打座念禅。
等到纪晓岚来到太常寺找他的时候,他已闭关座禅了,纪晓岚只好在外面等。
几个时辰过去了,还不见潘仕权出来,纪晓岚有点坐不住了,但他心里清楚的很,此人博学多才、造诣高深,是不可多得的贤才,不可轻易打扰。
所以他只好在外面说:“潘老先生,在下有一事相求,只因先生有事在身不便打扰,我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纪晓岚如期而来,但潘仕权闭门打座,仍不接见。
直到第三天,潘仕权才出门接见纪大学士,一见面不容纪晓岚开口,潘仕权就说:“先生是想要我去教太子爷弘历吧。”纪晓岚心想:“果然是高人,早已算到了。”潘仕权接着说:“别的我没什么,只是有一事想请纪大学士先答应我如何?”“先生请说。”潘仕权沉思片刻说:“我只教三年,而且无论我怎样教你们都不准干预我,弘历登基后就准许我告老还乡。”纪晓岚也是聪明人,心想他一定是害怕皇宫里人心险恶,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吧。
想到这里也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在弘历六岁时,潘仕权开始做起了太子爷弘历的启蒙太师。
他深知弘历天资聪明,只是因为长期受到不正确教育方式的压制而导致的沉默寡言。
潘仕权一开始并没有教弘历学习文化,而是找来一帮子年龄相仿的阿哥、格格们陪他天天玩乡下的一些土游戏。
晚上就边弹奏自编的宫庭音乐边给他讲天文星相,讲民间神话故事。
说来也怪,过了三天弘历真的开口说话了,而且比以前更活泼聪明。
这下可把皇上高兴坏了,文武百官也对潘仕权另眼相看,但其中那些个大学士们却不很服气。
潘仕权从此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教了弘历三年,期限满了后仍回到他的太常寺做钦天监。
这以后,潘仕权几次想告老还乡却都得不到皇上的恩准,弘历登基后还是得不到恩准,因为皇宫上下都不愿这么一位才学高深的风水先生离去。
直到潘仕权四十二岁那年,从家乡传来噩耗,父亲年老去世了。
这才借丁忧三年的机会向皇上恩准其告老还乡,因为乾隆对他这位启蒙恩师感情至深,临走之前把潘仕权传到身边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您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为使恩师能荣归故里,特为恩师备了七顶官帽,您随便挑一顶吧。”潘仕权沉思许久,回答说:“臣对皇上忠心耿耿,不求高官奉禄。”乾隆感触地说:“恩师真是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呀,我朝如都能像您这样,那我大清江山定能保万万年。”乾隆感动之余御笔给恩师提写了一封圣谕“见官高三级”。
潘仕权回乡后,在当地的威望很高,也为荆坪村的文化、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因为有了皇上赐的这封“见官高三级”的圣谕,在当地的官员和路过此地的文武百官都得敬他三分,所以在荆坪古渡码头边修有一座“下马亭”,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直到解放后才被拆除。
清乾隆皇帝老师徐用锡
徐用锡,原名杏,字增长,号鲁南,清代宿迁大兴集北汉林庄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性理精义》等书,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不久被免官归里。
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纂修《三礼》,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
据宿迁文史资料记载,徐用锡在宿迁城内有别墅一处,位于极乐庵草园南、华陀殿北。
徐用锡自幼即以好学知名,后游学京师,遂入大兴县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
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聘请他教自己几个孙子,并时常同他一起讨论治学的道理和方法。
于是徐用锡学问大进,于经、史、性、理,旁及乐律、音韵、历数、书法,都有精深造诣。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宿迁,驻跸宿迁皂河行宫,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师徐用锡就是宿迁人,便叫御史传报要去登门拜望。
徐用锡闻之,想起当初在翰林院任侍读,由于治学严谨,对乾隆皇帝因年幼贪玩曾予以严厉的体罚,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
于是,他与家人商议好,令全家人披麻戴孝,高搭灵棚,谎称自己暴病身亡。
乾隆皇帝驾临徐府,一见老师突然过世,心里非常悲痛,便决意要前往祭拜。
徐用锡于灵榻上听得真真切切,因为是装死并未入殓。
也想,要是乾隆真的拜了他,事情就闹大了,便急忙折身爬起,扑跪到乾隆皇帝面前请罪,说明自己装死的原委,请求乾隆皇帝治罪。
哪知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大加赞赏他当年治学有方,如果不是先生昔日谆谆教导,乾隆哪有今日如此的长进呢?言罢,君臣重新使礼共叙旧情。
为此,乾隆皇帝宿迁拜老师的故事,一时在城乡传为佳话。
徐用锡死后葬在宿迁北马陵山西麓(今属新沂市),就是人们常说的翰林墓。
墓三面环山,前临绿水。
在墓的东面右侧另有9座小山丘环绕墓地,当地人称为“九龙抱珠”。
墓前有碑,碑文镌刻的是“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
过去,墓地有族人出钱请人看管,现墓与碑保存完好,是马陵山名胜景点之一。
源于网络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乾隆皇帝的老师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