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地区以客家人居多,客家殡葬风俗较为复杂,其中以“二次拾骨葬俗”为特色。客家人向来有“落叶归根”的观念。
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从已有的考古证据来看,关中地区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原地区郑洛仰韶文化遗址和百越地区 均有二次葬习俗,这种古老的葬俗从远古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南方的岭南地区、客家地区、闽南地区、壮族地区,日本琉球,越南北方等地农村还较为常见。
二次葬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瓮棺葬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没有皮肉的骨骼 , 且多数是易地安葬 , 所以又有“迁骨葬” 、 “洗骨葬”、“捡骨葬”、“拾骨葬”等名称。
二次葬从远古开始,从未在华夏文明里消失,历经七八千年延续至今,被直接继承下来。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客家地区、广西壮族地区、江西客家地区、湖南、福建闽南地区、台湾、琉球、越南等东南亚等地的农村地区还比较常见,多采用瓮棺葬形式。
现代尚存的二次葬葬俗跟远古相比,并未有多大变化,仍然是人死后,先以棺木敛尸入土埋葬,待三五年(甚至十数年之后)待尸体腐朽后,再捡骨重葬。
捡骨前,先准备好盛装骸骨的陶瓮(称金坛、金盎),瓮高约2尺、径1尺,上下两端略小,呈纺棰状,上有盖。捡骨要请人重新择宝地、择吉日,时间多在农历三月间,届时由死者的亲属和好友,再邀请村民中一位有经验的老人一同去捡骨。捡骨时,要在坟地上搭棚遮,不能露天,然后挖土掘棺盖,先把头颅骨拿出来,接着把其它骸骨一一捡出。用白酒、草纸、碎布等物将尸骨擦洗干净,焚香烘干。
按人体骨格结构,自下而上将骸骨放置于金坛中,整付骨架形如蹲坐之状。坛内除骸骨外,无其它随葬品,坛盖内用毛笔写上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等,封盖好就拿到新择的地点圈坟下葬。此次重葬为永久性,以后每年清明、七月半、冥寿等时节按时去铲草上坟。
龙岩地区以客家人居多,客家殡葬风俗较为复杂,其中以“二次拾骨葬俗”为特色。即在死者去世后,将其尸体埋入土中待其腐化,然后再将骨头依照从头到脚的顺序取出,擦净。然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放入坛子,让尸骨呈立式在坛中贮存,再重新埋葬。客家人本为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客家人向来有“落叶归根”的观念,于是用这种方式将尸骨收集起来,以期将来能让死后祖先重归故土。直至近代提倡火葬后,该习俗逐渐消失。
另外,龙岩上杭临城镇石砌村的洋楼岭以前曾有崖葬的习俗。据当地人说,崖葬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当时经济条件差,人们无力建造坟墓,又担心尸骨埋葬不好遭到野兽破坏,考虑到悬崖缝隙能够遮风避雨,于是出于无奈,选择了崖葬。崖葬习俗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该习俗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