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鬼节,也叫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等,人们在这个时候有祭祀先祖的传统,还有称为“中元普渡”、超度孤魂野鬼的祭祀仪式,尤其在闽台地区盛行。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台湾中元节的习俗:农历七月普渡。
在早期的台湾社会中,孤魂野鬼被视为社会不安的源头。因此,为安抚无人祭祀的鬼魂,人们于每年农历七月举办融合佛、道两教的普渡仪式,以安顿这些地狱中无人祭祀的恶鬼。
长达一个月的祭典仪式,不仅代表早期社会对鬼神的敬畏,也传达了台湾人民对客死异乡的孤鬼一种蕴含宗教情怀与同胞手足般的怜悯之情;十九世纪以后,普渡祭典的举行更成为台湾社会区域人际网络连结的重要媒介。
融合道教与佛教信仰的普渡仪式
如今的农历七月普渡,除了汉人的鬼魂信仰,也融入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因此七月普渡常称为“中元普渡”或“盂兰盆会”。“中元普渡”之称与道教思想有关,在道教的神只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地官执掌赦罪,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中元日)神只生日降临人间,定人之善恶罪福,而孤魂野鬼被认为罪过较深,乃延请道士做科仪救渡众孤鬼。
“盂兰盆会”则是梵语之汉译,意为施食拯救苦难。“盂兰盆会”系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告知其弟子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供养十方大德,以救母脱离饿鬼道,其后逐渐成为佛教中的重要节日。由于佛、道两教思想之渗入,中元普渡也有佛、道两教不同的仪式。
普渡之仪式主要分成:请鬼、施食、诵经、驱鬼等。请鬼,是打开鬼门,迎请阴间的孤魂野鬼来到阳间。为让众鬼顺利得由幽暗的地狱来到人间,人们在庙前竖立灯篙,上挂灯笼,上书“庆赞中元”,引导鬼魂。灯篙愈高,照明范围愈大,来食的孤鬼就越多,因此各庙必须衡量自己能供食的程度,以免“鬼多粥少”,造成鬼魂的怨怼而加祸于人间。
而除陆上竖灯篙外,水中也有放水灯之仪式,照明来自水中的溺鬼。因深恐来到阳间的众鬼不能满足口食之欲,慎重的街市如鹿港,从鬼门开后,街民分组轮流按日供食祭祀,以保平安。
“施食”是普渡中最重要的仪式,信众供奉丰盛的饭菜以饱众孤鬼口福。除食物之外,也为其准备经衣(即新衣),让其在阳间渡过短暂的舒适生活。施给众鬼的食品,因有法师的科仪,信众认为食后会带来好运,因此有抢取贡品的“抢孤”活动,形成普渡过程中最热闹的画面。
除了施食之外,也为这些孤魂众鬼诵经,使其能超渡达于乐土。普渡的尾声是农历七月二十九的“关鬼门”,这天傍晚,人们在自家门前准备菜肴,为众孤鬼“饯别”,庙前的灯篙也要拆除,宣告普渡结束。有时寺庙生怕孤鬼留连不愿归回阴间而危害阳间之人,因此于是日深夜特请钟馗押孤,以保地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