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东陵有着怎样的特点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即公元1644—1911 年,统治中国达267年,其间经历了 10位皇帝。
如果包括入关前的两位皇帝,就是295 年,历经12位皇帝。 清人关前的帝陵墓都建在辽宁,入关后分别在河北省的遵化县和易县建造了两处规模 宏大的陵寝,即清东陵与清西陵。
清朝人关前都城在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这一时期建有三处陵墓:一处是清朝统 治者的老家赫图阿拉,建有清室祖陵,称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县启运山下苏子河畔,葬 有清朝追尊的肇祖元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福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 世(努尔哈赤的父亲)和武功郡王礼敦?多罗格蔡贝勒塔察古以及他们的妻室。
另一处是 位于沈阳市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努尔哈赤的福陵。亦称东陵,这里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 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福陵右侧是寿康太妃园寝,葬着太祖妃博尔济吉特氏。
还有一 处是位于沈阳市北郊5公里处的皇太极的昭陵,亦称北陵。这里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 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昭陵右侧有懿靖太妃园寝,葬着太宗太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到了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代皇家陵寝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构造精巧、环境优 美、埋藏丰富和保存完整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世界珍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考察团考察了清代皇家陵寝,对此陵寝的价值保护与管理作出很高评价,认为在中国传统 风水理论指导下建筑的清代皇家陵寝达到了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具有 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 决定,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遵化市马兰峪镇内,距北京125公里,距遵化市区30公 里,保护面积是2。 44平方公里。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至今已有330多年的 历史。 清代帝王陵寝的建造主要借鉴明陵建筑规制进行,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 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地势,以 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
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整个陵区以层峦叠翠的昌瑞 山为靠山,龙蟠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东有起伏的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 向,俨然后辅;西有蓟县境内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朝山金星山 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 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亘陵区,形如阙门,扼守隘口。
此处 俗称兴隆口,又叫龙门口。马兰河、西大河两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绕的格局辽 阔坦荡,金顶红墙、玉柱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构成了一幅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的壮 丽画卷。
清东陵内有15座陵寝,是按“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排 列的,入关的第一帝世祖顺治的孝陵在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余的帝陵按辈分列在孝 陵西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左为圣祖康熙帝的景陵,依序为穆宗同治帝的惠陵;右为高宗乾 隆帝的裕陵,次右是文宗咸丰帝的定陵。 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
东陵 有皇后陵四座,为昭西陵孝庄文皇后,孝东陵孝惠章皇后,定东陵慈禧皇太后,定东陵慈 安皇太后。还有妃园寝五座,是景陵皇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 寝,公主、阿哥园寝。
清东陵共葬入161人。 陵区内由大小不等的五百多座单体建筑组成,帝后的陵寝全是黄琉璃瓦顶,依照“前朝后寝”的规制,建有殿宇、宫墙、宝城、地宫、明楼等。
帝陵较妃嫔陵规模大,在通往 各帝陵的砖石甬路上(称为神路)还建有石牌坊、神功圣德碑楼、多孔拱石桥、石像生 等。清东陵有全国最宽的石牌坊、最长的神路网;有规模大、雕琢精美的乾隆裕陵地宫; 有用珍贵的黄花梨木贴金装修豪华夺目的慈禧陵三殿,还有别具一格的凤在上龙在下的丹 陛石;高耸壮观的12根华表和36对栩栩如生的石像生分别矗立在帝王陵前。
初建陵时,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窄不等约20公里,整个陵区分前圈和后龙两部 分。前圈是陵区的建筑部分,周围修砌了近20公里的风水墙;后龙是衬托前圈的广大的 绿地,是风水禁地。
统治者为保陵区安宁、便于管理,在康熙二年于风水墙外埋设红桩 960根,白桩960根,乾隆三十五年又在白桩十里外设青桩1,000多根,立界石和告示牌, 上书:“后龙风水重地,凡木桩内,军民人等不准越入设窑烧炭,各宜凛遵,如敢故违, 严拿以重治罪。 ”平民百姓不用说“故违”,就是误人陵界,轻者治罪,重者立地处死。
当 时陵区内设有文武官员,守卫管理陵寝事务,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举行大 祭;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举行小祭,仪式极为隆重,礼部、工部、内府、兵府均有 人参加,供奉名目繁多的祭品,耗费大量金银财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建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一清东陵文 物保管所;1961年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连续拨专款, 将陵园修葺一新。
尤其。
2.清东陵的格局是怎样的
清东陵位于京东燕山南麓的遵化马兰关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东傍鲇鱼关,西依黄花山,共有陵墓14处,葬150多人。
关于东陵的选址,流传着一段顺治帝亲自选地的故事。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 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这块地方,回 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
时隔不久,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他们一路纵马扬鞭来到了 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帝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 尽收眼底。
朝北看,重密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缥缈。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
顺治帝前瞻后眺,左环右顾,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反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中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说着,将手上佩戴的白玉扳指取下,扔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
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
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
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可见孝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
清东陵的选址和建筑艺术已十分成熟。古人葬选山川形胜之地,比德于天地,同青山绿水共存,以求英名之永垂不朽,以崇高幽雅的山川自然之美,来激发和寄托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
所以在清陵的选址、规划布局和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都着力追求建筑与山川形势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个气魄恢弘的空间环境。清东陵以前朝后坐和左右两翼的黄花山、扣牛山、天台山、鲇鱼关、马兰峪等形成左右均衡的风景格局和四面围合的空间。
这个空间中,诸山的体 量大小、位置的远近及呼应关系,表现出尊卑、主仆、朝揖、拱卫等关系,形成 了一个条理分明、收敛向心的群山环绕的世外桃源。 除此之外,蜿蜒起伏的山峦、曲曲柔媚的水流、葱郁茂盛的植被、错落有序的建筑,共同编织了一个 风景如画、充满生气的环境。
3.黄帝陵风水布局有什么特点
《史记》中说:“黄帝崩,葬桥山。”
桥山,即陵墓之龙脉,在陕西黄陵县的黄土 高原之上。黄帝陵高三米六,周长四十八 米,北有五谷六峰,南有七沟八梁。
它以万山之祖——昆仑山为太祖山。南临沮水,把 天地灵气聚集于陵墓前方。
沮水之南是印台山,是案山;山的左右共有九条沟渠流向沮 河,状似九条龙朝拜黄帝。印台山与西边的南城塔一起,背靠着南 山,与南山一起构成了一只虎头。
陵东有凤 凰山,山的形状就像一只凤凰。陵西有玉仙山,其形似龟。
黄帝陵墓,龙、龟、虎、凤四灵俱全,呈现一派祥和的气氛。黄陵圣境,山环水抱,如太极图一样负阴抱阳,黄陵和印台山就是阴阳鱼的 两只眼,沮水河就是阴阳鱼的分界线。
因此,有人说桥山黄帝陵是中国古代陵寝 的典范。
4.关于陵墓风水
楼主是干什么的?这好象是我们导游比较关心的内容哦!历代皇陵选址风水考 2006-03-01 15:32:49 来源:中国易经风水网 编辑:王丽霞《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
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
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
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
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
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
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
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
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
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
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
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
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
5.东陵建筑布局有何特色
东陵又名“福陵”,由于位于沈阳城东12。
5公里,故名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以及殉葬的大妃乌喇纳拉氏和二庶妃的陵墓。
陵园面积东西达12。 5公里,前有浑河,后有兴隆岭。
陵寝南北狭长,后高前低。其布局分为三部分:正红门外区。
此区最南端立有下马石碑,下马碑往北原有一道为防止浑河河水倒灌侵人陵园的“津墙”。 再往北,有东西大道,大道两端各立有一座石牌坊。
石坊四柱三间三楼,坊额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 东陵刻着“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石坊以北有华表柱及石狮各一对。
神道区。此区从正红门至方城。
正红门是一座三间陵门,正红门两侧是袖壁及风水红墙,正红门内正中为神道,神道两侧立有擎天柱,还有石驼、石虎、石狮、石马和华表柱。 再北为 “神桥”两座,与神桥毗邻的是“一百单八磴”,由一百单八磴 拾级而上是一片开阔地,神道正中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两侧 有茶膳房、果房、涤器房、省牲亭、斋班房。
方城、宝城区。方城高一丈五尺六寸,四周长一百一十三丈八尺四寸,垛口高五尺,四角各有角楼。
方城正门名隆恩门,上有“五凤楼”,楼为三层。方城正中为隆恩殿。
隆恩殿东西两侧有配殿,无配楼,其西南有焚帛亭。隆恩殿后是二柱门及石祭台,石祭台后有大明楼,楼内立有“圣号碑”。
大明楼之后是月牙城,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周长二十三丈四尺七寸,正中有琉璃照壁。 月牙城北是宝城,宝顶。
宝城高一丈七尺一寸,周长五十九丈五尺,宝顶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宝顶之内是陵寝“心脏”一-地宫。
外观为两层,内为三层,全部用青砖及绿色琉璃瓦建筑,彩画淡 雅。其后有抄手游廊与;熙斋相连,除文溯阁外,其他建筑用卷棚式层顶,显得十分别,富有江南风韵。
美誉,是沈阳著名景 观之一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有颐和殿、介祉宫,西所有迪光殿、保极文溯阁 宫、继思斋。
东西二所之后还有敬典阁、崇谟阁。东西二所是皇太后、皇帝、后妃 “东巡”驻跸之行宫。
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前有戏台、嘉荫堂、扮戏房,后有 仰熙斋、九间殿。 文溯阁是收藏《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处,外观为两层,内为三层,全部用青砖及绿色琉璃瓦建筑,彩画淡 雅。
其后有抄手游廊与;熙斋相连,除文溯阁外,其他建筑用卷棚式层顶,显得十分别k,富有江南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