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的群雄纷争中,张士诚虽然败于朱元璋,但不可否认张士诚仍然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他的宁死不屈以及在吴江极好的名声,让朱元璋很是嫉妒。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在徐达、常遇春二十万大军的包围下,平江已成为一座孤城,破城只是时间问题,但张士诚仍作困兽斗。此时的朱元璋给张士诚写过一封信,劝他审时度势,为保全家性命早日投降,张士诚置之不理。
在经过十个月的坚守后,平江城破,张士诚对妻子刘氏说:“我战败了,活不了多久了,你有什么打算?”,刘氏说:“你放心吧,我肯定不会辜负你!”就在破城的那一天,刘氏命人把张士诚的一群小妾赶到楼上,纵火烧死,然后自己上吊自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被押解到南京,李善长坐堂审问,张士诚沉默不语,态度傲慢,李善长大声呵斥,张士诚却骂他狗仗人势,李善长大怒,骂道:“你这个盐枭,应该处死你!”
张士诚被押送到朱元璋处,两人见面后,朱元璋问道:“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张士诚说:“有什么可说的,天日照你不照我!”朱元璋大怒,命武士用弓弦将其勒死。
我们都很清楚,张士诚的失败除了腐败之外,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不得不提。一是缺乏远大志向,没有打造庞大的战争机器;二是驭下比较宽容,没有及时纠正将士们的懈怠之心。这两点恰好与朱元璋相反,后者的野心和铁腕都是一流的。
但张士诚不失为一个讲义气、有节气的忠厚之人,善于以恩抚众,他在辖区内轻徭薄赋,安养生息;礼贤下士,招收才俊;宽厚部下,刑罚不施。因此深得士人、普通百姓以及手下将士的爱戴,口碑很好,直到明朝建立后,苏松一带的老百姓仍称张士诚为张王,而称朱元璋为老头子。
对此,朱元璋十分忌恨,对张士诚的士兵和管辖的百姓施以报复。
以往朱元璋在征战中从不杀降,对俘虏的政策是改造利用,借以壮大自己,瓦解敌军,然而在攻打张士诚的战争中,他一反常态,授意徐达等人大开杀戒。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接到旧馆捷报后,朱元璋密令徐达将俘虏的六万人中,留下一二万精锐,其他人可以暗中除去。
于是,旧馆降军中有四万人被徐达、常遇春坑杀,显然朱元璋已经意识到张士诚手下将士对他忠心耿耿,难以改造利用。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对苏松一带的百姓征收重税,并大量迁徙这一地区的富民,当时全国税粮总计二千九百万石,苏州需要交二百九十万石,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松江在宋朝绍兴年间,税粮只有十八万石,朱元璋一下子提到到了九十八万石。松江征税虽不到苏州一半,但是松江的面积只有苏州的四分之一,因此,松江是全国赋税最重的地区。
这样重的负担,仅靠土地种粮是无法支撑的,只有用物产代替,这促进了苏松手工业的发展。苏州大力发展丝织业,成为全国丝绸制品中心;松江则大力发展棉纺业,“上供赋税,下给俯仰”,形成了松江棉制品“衣被天下”的局面。
许多年后,张士诚仍是朱元璋心中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忌。洪武六年,苏州知府魏观因改造张士诚府旧址,被认为是动摇了明朝的风水而被杀。
魏观在苏州期间政绩卓著,口碑良好,朝廷曾打算提拔他任四川布政使,苏州老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拦路请愿,进行挽留,朝廷不得已只好取消了这个任命,然而这样一个好官被稀里糊涂地处死了。
处死魏观以后,朱元璋也觉得有些后悔,又下令将他妥善安葬。这是朱元璋唯一一次为杀人而后悔。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张士诚有一样东西,让朱元璋非常嫉妒,一生都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