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性脱水
【概述】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在肾小管内的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以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但细胞外液量反更减少。
组织间液进入血液血环,虽能部分地补偿血容量,但使组织间液的减少更超过血浆的减少。
面临循环血量的明显减少,机体将不再顾及到渗透压而尽量保持血容量。
肾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使肾减少排钠,Cl-和水的再吸收增加。
故尿中氯化钠含量明显降低。
血容量下降又会刺激垂体后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再吸收增加,导致少尿。
如血容量下降又会继续减少,上述代偿功能不再能够维持血容量时,将出现休克。
这种因大量失钠而致的休克,又称低钠性休克。
【诊断】
根据体液丧失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一般诊断无困难。
可借助下列检查明确诊断。
a. 尿 Na+ 测定,常有明显减少; b. 血清 Na+ 测定在 135mmol/L 以下时,表明有低钠血症,并可判定缺钠程度; c. 血浆渗透压降低; d.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血非蛋白氮及尿素均有增高,而尿比重在 1.010 以下。
【治疗措施】
积极治疗病因外,首先要补充血容量,针对缺钠多于缺水的特点,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以纠正体液的低渗状态和补充血容量。
1、轻度和中度缺钠 根据临床缺钠程度估计需要补给的液体量。
例如,体重60kg的病人,测定血清钠为135mmol/L,则估计每公斤体重丧失氯化钠0.5g,共缺钠盐30g。
一般可先补给一半,即15g,再加上钠的日需要量4.5g,共19.5g,可通过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约2000ml来完成。
此外,还应给日需要液体量2000ml,并根据缺水程度,再适当增加一些补液量。
其余一半的钠,可在第二日补给。
2、重度缺钠 对出现休克者,应先补足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器官的灌流。
晶体液补充用量也要多,可先给5%氯化钠溶液200~300ml,尽快纠正血钠过低,恢复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使水从水肿的细胞内外移。
以后再根据病情继续给高渗盐水或等渗盐水。
一般可按下列公式计算需要补充的钠盐量:
需补充的钠盐量(mmol)=[血钠正常值(mmol/L)- 血钠测得值(mmol/L)]
×体重(kg)×0.6(女性为0.5)
例如体重50公斤的女性病人,测得血钠为118,则需补充的钠盐量=(142-118)×50×0.5=600mmol,按17mmol/Na+=1g钠盐计算,则600mmol钠约为35g 氯化钠。
当天应补给需补充钠盐量的一半(17.5 g )和日需要量(4.5g)共计22g,可先输给3%氯化钠溶液约430ml,再补给等渗盐水约1000ml。
然后可测定血清钠再作进一步治疗时的参考。
3、缺钠伴有酸中毒 在补充血容量和钠盐后,由于机体的代偿调节功能,酸中毒常可得到纠正,一般不需一开始就用碱性药物治疗。
如经血气分析测定,酸中毒仍未完全纠正时,可静脉滴注1.25%碳酸氢钠溶液100~200ml或平衡盐液200ml,以后视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补给。
在尿量达到40ml/h后,应补充钾盐。
【病因学】
导致低渗性缺水的原因甚多,外科手术病员常见原因是细胞外液丢失后,只补充了水或盐补充不足,以致相对地体内缺钠甚于缺水。
常见原因: a. 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丧失,如腹泻、呕吐、消化道瘘、肠梗阻等,钠随消化液大量丧失; b. 大创面渗液,如烧伤、手术后广泛渗液丧失; c. 肾脏排出水和钠过多,长期使用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再吸收钠。
【发病机理】
细胞外液钠浓度降低,呈低渗状态后,首先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排出水,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以保钠。
同时,组织间液进入血液循环,部分地补偿血容量,维持循环血量。
如果失盐过多或继续失盐,水从尿中继续排出外,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水由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则血容量及组织间液均明显降低,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这种因大量失钠而致的休克,又称为低钠性休克。
此时肾血流量及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或无尿。
【临床表现】
根据缺钠程度而有不同,常见症状有头晕、视觉模糊、软弱无力、脉搏细速、严重者神志不清、肌肉痉挛性疼痛、肌腱反射减弱、昏迷等。
根据缺钠程度,临床将低渗性缺水分为三度:
1 、轻度缺钠:患者有疲乏感,头晕、手足麻木、口渴不明显。
血清钠在 135mmol/L 以下,尿中钠减少。
2 、中度缺钠:除上述症状外,常有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不稳定,视力模糊,尿量少。
血清钠在 130mmol/L 以下。
3 、重度缺钠:病人神志不清、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木僵,甚至昏迷。
常发生休克。
血清钠在 120mmol/L 以下。
等渗性脱水
概述】
外科病人最易发生这种缺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它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的迅速减少;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基本上不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最初细胞内液并不向细胞外液间隙转移,以代偿细胞外液的减少,故细胞内液量并不发生变化。
但这种液体丧失持续时间较久后,细胞内液将逐渐外移,随同细胞外液一起丧失,以致引起细胞缺水。
【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
要详细询问体液丧失情况,每日的失液量有多少?持续多少时间?失液的性状等。
测定细胞外液量和血清钠,以了解缺水和失钠情况。
血清na+和cl-一般无明显降低,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尿比重增高。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有明显增高,表示血液浓缩。
必要时可作血气分析测定,以判定有否酸碱平衡失调。
【治疗措施】
首先尽可能处理引起等渗性失水的原因,以减少水和钠的丧失。
针对细胞外液量的减少,一般可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液尽快补充血容量。
根据脉搏细速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来估计体液丧失量,已达体重的5%者,可快速输入上述液体约3.0l,(按体重60kg计算)。
以恢复血容量,或按血细胞比容来计算需补液体量。
补等渗盐水量(l)= 血细胞比容上升值 ×体重(kg)×0.25
血细胞比容正常值
此外,还应补给当日需要量,一般为水 2.0l 和钠 4.5g 。
等渗盐水含na+ 和cl- 各 154mmol/l ,而血清na+ 和cl- 的含量分别为 142mmol/l 和 103mmol/l 。
两者相比,等渗盐水的cl- 含量比血清的cl- 含量高 50mmol/l,在重度缺水或休克状态下,肾血流量减少,影响排氯功能,若从静脉大量输给等渗盐水,有导致血cl- 过高,引起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
因此,应用等渗盐水治疗缺水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用来治疗缺水更加符合生理,可以避免输入过多的cl- ,并对酸中毒的纠正有一定帮助。
此外,在纠正缺水后,钾的排泄有所增加, k+ 浓度也会因细胞外液量增加而被稀释降低,故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发生。
一般应在尿量达40ml/h后补充氯化钾。
【病因学】
常见的病因有: a.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肠瘘等;b.体液体内转移,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感染、肠梗阻、烧伤等,其丧失的体液与细胞外液成分基本相似。
【临床表现】
病人不口渴,有尿少、厌食、恶心、乏力、舌干、眼球下陷、皮肤干燥、松弛等表现。
如短期内丧失过多,体液丧失达体重的5%以上时,也就是丧失细胞外液的25%时;病人出现脉搏细速、肢端湿冷、血压不稳定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症状。
体液继续丧失达体重的6%~7%;相当丧失细胞外液的30%~35%时;休克已表现非常严重。
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如病人丧失的体液主要为胃液,因有cl-的大量丧失;则可伴有代谢性碱中毒,出现碱中毒的一些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hypertonic dehydration
【概述】
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醛固酮分泌增加,钠和水的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容量。
如继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增高,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最终是细胞内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
脑细胞缺水将引起脑功能障碍。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一般可作出诊断。
实验室检查:a.尿比重高;b.血清钠升高多在150mmol/L以上;c.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轻度增高。
【治疗措施】
去除病因,使病人不再失液。
补充已丧失的液体,可静脉输注5%葡萄糖或低渗盐水溶液。
估计补充已丧失液体量有两种方法:a.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按体重百分比的丧失来估计。
例如中度缺水的缺水量为体重的4%~6%,补液量约为2.5L~3.0L。
b.根据测得的血Na+浓度来计算。
补水量(ml)=[血钠测得值(mmol)-血钠正常值(mmol)]×体重(kg)×4。
例如,体重60kg 男性病人血钠浓度为152mmol/L,则补水量=(152-142)×60×4=2.4L。
当日先给补水量的一半,即1.2L,另一半在次日补给,此外,还应补给当日需要量。
补液时需注意,虽血Na+升高,但因缺水,使血液浓缩,实际上,体内总钠量还是减少的,在补水同时应适当补钠,以纠正缺钠。
如同时有缺钾纠正时,应在尿量超过40ml/h后补钾,以免引起血钾过高。
经过补液治疗后,酸中毒仍未得到纠正时可补给碳酸氢钠溶液。
【病因学】
主要有:a.摄入水量不足,如外伤、昏迷、食管疾病的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危重病人给水不足,鼻饲高渗饮食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溶液等;b.水丧失过多,未及时补充,如高热、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气管切开、胸腹手术时内脏长时间暴露、糖尿病昏迷等。
【临床表现】
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将高渗性缺水分为三度:
轻度缺水:除有口渴外,多无其它症状。
缺水量为体重的2%~4%。
中度缺水:有极度口渴,伴乏力、尿少、尿比重高。
唇干舌燥、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常有烦燥。
缺水量为体重的4%~6%。
重度缺水: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躁狂、幻觉、谵语、甚至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的症状。
缺水量为体重的6%以上。
【对机体的影响】
⑴因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剌激口渴中枢(渴感障碍者除外),促使患者找水喝。
⑵除尿崩症患者外,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剌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而使ADH释放增多,从而使肾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而比重增高。
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中的水向细胞外转移。
以上三点都能使细胞外液得到水分补充,使渗透压倾向于回降。
可见,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有所减少,但因细胞外液可能从几方面得到补充,故细胞外液和血容量的减少不如低渗性脱水时明显,发生休克者也较少。
⑷早期或轻症患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分泌不增多,故尿中仍有钠排出,其浓度还可因水重吸收增多而增高;在晚期和重症病例,可因血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而致尿钠含量减少。
⑸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细胞脱水时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导致死亡。
脑体积因脱水而显著缩小时,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因而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
⑹脱水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受到影响,因而可以发生脱水热。
水中毒
常说夏天要多喝水,可是喝水过量还会引起水中毒!
专家介绍,过量饮用却会导致人体盐分过度流失,一些水分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
开始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和昏迷,即水中毒。
因此,有些女孩子想靠大量喝水来减肥的方法是很危险的。
据介绍,人们常认为水中毒只在意外溺水事件中出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发生,只是程度较轻、未引起重视而已。
特别是夏季旅途中,人们往往玩得忘乎所以、汗流浃背,体内钠盐等电解质流失的概率很高,如果此时大量饮用淡水而未补足盐分,就会出现头晕眼花、呕吐、乏力、四肢肌肉疼痛等轻度水中毒症状。
专家提醒,要避免水中毒,必须掌握好喝水的技巧。
一要及时补充盐分。
适当地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人体大量排出的汗液带走的无机盐。
据介绍,在500毫升饮用水里加上1克盐,适时饮用。
这样既可补充机体需要,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
二要喝水少量多次。
口渴时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且每次饮用量少,以利于人体吸收。
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
三要避免喝“冰”水。
夏季气温高,人的体温也较高,喝下大量冷饮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不要喝5摄氏度以下的饮品。
专家建议,喝10摄氏度左右的淡盐水比较科学。
这样既可降温解渴,又不伤及肠胃,还能及时补充人体需要的盐分。
水肿
水肿系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与肥胖不同,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
祖国医学称之为“水气”,亦称为“水肿”。
分类及常见疾病
1.全身性水肿,按照其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别:
(1)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
(3)肝源性水肿: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常见于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l缺乏症等。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水肿: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6)变态反应性水肿:如血清病等。
(7)内分泌性水肿:常见于席汉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及库欣综合征等。
(8)特发性水肿:如功能性水肿等。
(9)其它:贫血性水肿、妊娠中毒性水肿。
2.局限性水肿
(1)静脉梗阻性水肿:常见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2)淋巴梗阻性水肿:常见于丝虫病的象皮腿、流行性腮腺炎所致胸前水肿等。
(3)炎症性水肿:常见于丹毒、疖肿、蜂窝组织炎等所致的局部水肿。
(4)变态反应性水肿:常见于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皮炎等。
中医诠释:
水肿,病名。
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
《素问·水热穴论》:“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古代又称水、水气、水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数种。
亦以五脏分类,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等。
后世又分为阳水、阴水两类。
《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水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
《景岳全书·水肿论治》:“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金匮要略》论水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
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方,以真武汤合理中汤等方。
亦须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慎风寒等。
参见风水、石水、正水、皮水、里水、气水等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