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作为清朝的开国都城,既为龙兴之地,又是祖宗陵寝之所在,因而清帝在定鼎中原后,对祖宗发祥重地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自康熙十年(1671年) 始,圣祖玄烨继承父亲顺治帝的遗愿来到盛京,祭祀了坐落在盛京的祖宗陵寝,福陵是他祭祀的第一座祖陵,从而开创了清代帝君“东巡祭祖”的定制。
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共十次东巡盛京,每一次都要亲到永陵、福陵、昭陵祭奠祖先。
皇帝恭恭敬敬地亲自主持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成为盛京三陵历史上的盛事。
清帝东巡祭陵礼仪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
康熙十年(1671 年) 八月,圣祖玄烨开始了清帝的第一次东巡。
莅临盛京之日,所有守陵官员与盛京文武各官着常服跪在道旁迎候,而皇帝踏上了盛京这块龙兴之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陵,顺序为先福陵,后昭陵。
祭陵礼为第一天奠酒举哀(哭陵)。
第二天于享殿前供牲帛、读祝,行告成礼。
第三天设牲帛几筵,读祝、献酒、举哀,于陵前行礼。
遣官祭永陵。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的第二次东巡,玄烨的祭陵顺序仍是先祭福陵、昭陵,后祭永陵,祭陵时间为三天,即第一天谒陵,第二天祭祖陵宝城,第三天在隆恩殿行大飨礼,并亲自到寿康太妃园寝祭酒。
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的第三次东巡起,康熙帝祭奠祖陵则改为先祭永陵而后祭福、昭两陵,时间也缩为两天,并亲到陪葬墓祭酒。
其三次东巡,离开盛京时均行辞陵礼。
以后,诸位东巡皇帝的祭陵礼仪也就在依祖制的基础上完善起来,祭陵顺序为先永陵,次福陵,最后为昭陵。
祭陵时间一律是两天。
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东巡谒陵典礼定制,在遵从祖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更改:
增加了皇帝躬亲上香礼;献帛、献爵各司有官,不再由皇帝本人亲献。
妃园寝与陪葬墓一律遣官代祭。
康熙六十年(1721年) 圣祖派皇四子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帝) 率皇子、皇孙代为祭祀祖陵时,是雍亲王亲祭福陵,皇子祭昭陵,皇孙祭永陵。
清帝祭祀祖陵大礼须两天告成,史称展谒礼和大飨礼。
据考,从康熙十年(1671年) 到道光九年(1829年) 的一百五十多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曾先后十次到昭陵谒陵致祭,每次前来又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其具体的“日程表”如下:
圣祖玄烨康熙十年(1671年) 九月二十日谒昭陵行告成礼,二十三日复谒昭陵;二十一年(1682年) 三月初七日谒昭陵大祭宝城;初八日谒昭陵大祭隆恩殿;三十七年(1698年) 十月十六日谒昭陵,十八日谒昭陵隆恩殿致祭。
高宗弘历乾隆八年(1743年) 九月二十三日谒昭陵,二十四日谒昭陵行大飨礼;十九年(1754 年) 九月初十日谒昭陵,二十四日谒昭陵行大飨礼;四十三年(1778年) 八月二十三日谒昭陵,二十四日谒昭陵行大飨礼;四十八年(1783年)
九月十六日谒昭陵,十七日谒昭陵行大飨礼。
昭陵隆恩门
仁宗颙琰嘉庆十年(1805年) 八月二十一日谒昭陵,二十二日谒昭陵行大飨礼;二十三年(1818 年) 九月初二日谒昭陵,初三日谒昭陵行大飨礼。
昭陵隆恩门楼
宣宗晏宁道光九年(1829年)九月二十二日谒昭陵,二十三日谒昭陵行大飨礼。
本来,展谒礼是清代陵寝祭祀中举行次数最多、最简单易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它不受时间上的限制,一般是随皇帝的心情,如皇帝因国务繁忙很久未曾祭陵了,即可于空暇时间举行展谒礼;而且在每次大祭之前也都要举行展谒礼。
展谒礼只有一个特殊要求,就是展谒礼要从辈分最高的陵寝开始,依次按辈分高低的顺序进行。
由于清盛京三陵地处关外的缘故,皇帝不能如祭奠关内清陵那样频繁地莅临,因此,皇帝东巡亲至关外祖陵而举行的展谒礼具有了别样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嘉庆皇帝画像
以福陵为例,皇帝亲行祖陵展谒礼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届时,皇帝须身穿素服乘步舆前往福陵,随从大臣在下马碑外下马,王公们在下马碑处下马,只有皇帝一人坐步舆于风水红墙东侧的红门进入福陵,至方城东朝房北墙下舆。
在盛京礼部堂官的导引下,皇帝率有资格进入方城的王公们从隆恩门入方城,皇帝经隆恩殿东侧,至石五供祭台前正北处面向宝城宝顶站立,王公们则在隆恩殿前依八旗方位次序东西两翼面向皇帝站立,而级别更低的各官早已分成两翼排立在隆恩门乃至大红门外两旁。
司拜褥官在石祭台前铺设拜褥,祭祀开始。
皇帝于石祭台正中行三跪九叩大礼,其余人等随行三跪九叩之礼,此时赞礼官不赞,也就是说没人喊行礼的口令。
皇帝行礼毕,起来,走到石祭台的东侧站立,再行三祭酒礼,司祭官抬过奠几(小桌)、金爵和酒,皇帝再跪,双手接盛酒金爵向宝顶高举敬献,每敬一爵叩一次头,所有人等均随之行礼。
皇帝行礼毕,起来,站在原处面向西举哀。
大臣们在举哀时皆东西相向而跪,举哀行礼。
最后,皇帝在礼部堂官的引导下,出隆恩门,乘步舆回行宫。
乾隆八年(1743年) 祭祀福陵,皇帝奉皇太后前来谒陵,随行的还有皇后,因此也开创了皇太后、皇后祭祀福陵的典制,以后诸帝凡奉皇太后东巡谒陵,其礼仪均照此执行。
按清祭祀关内陵寝的规定,皇太后、皇后祭陵应走西红门,但乾隆八年(1743年) 时,福陵西红门外道路不平,车辆难以行走,故改为由东红门入陵,并成为定制。
当日,皇太后与皇后一行人等乘舆前来祭奠福陵,经过正红门时下舆步行以示敬意,而且正红门要用帏幕遮挡起来。
皇太后、皇后走过正红门后,复乘舆至西红门,进入陵园后于隆恩门外台阶下降舆,由掌关防官等之妻(时任女官) 两人导引,入隆恩门后,也到福陵宝城明楼前的石祭台正北处,行六肃三叩头大礼(满族女子特有的跪拜礼节,行礼者双腿跪地,上身直立,左手抚于左腿,右手抬至右鬓再放下至右腿上,重复六次),礼毕,站起。
再行三祭酒礼,也是每爵一叩,礼毕,站起,面向西举哀。
此后,在女官的导引下,回到降舆处,乘舆还行宫。
大飨礼即大祭礼,所不同的是,此时主持大祭的是皇帝本人,并且是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专程而来,故非同小可。
还以福陵为例,在举行福陵展谒礼的第二天,皇帝祭陵的大飨礼将在隆恩殿举行。
此时要求隆恩殿内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神位已南向奉安于宝座之上,供品为帝后同案,有牛一、羊二、尊一、各奉先制帛一、羹饭脯醢(hǎi) 一筵计十八盘、饼饵果品一筵计六十五盘、茶碗一、金爵三、金匕一、金箸一双。
陈列方式为帛共篚(fěi),牲共俎,尊实酒,餐具疏密得当。
随祭王公及二品以上官员着蟒袍补服在隆恩殿月台上下分两翼东西向站立,其余盛京官员人等则着朝服在陵寝门外东西分班站毕。
皇帝穿礼服。
着朝冠,沿昨日展谒礼所行之路线入陵,此时隆恩殿前已设黄幄恭候。
祭祀开始,皇帝从隆恩殿左门入,在供案前西向立,待执事官员向神位献茶毕,赞引官引皇帝立于香案拜位前,跪,司香官进香,皇帝接香向神牌拱举,后还给司香官,站起,赞礼官赞“上香”,皇帝上三瓣香,回原拜位,行三跪九叩头礼,起立。
赞礼官又赞“奠帛爵,行初献礼”。
司帛官捧帛,司爵官奉爵,依次到各神位前,司帛官跪,将奉先制帛献于案上,行一跪三叩头礼,退。
司爵官立献爵,放于爵垫中,退。
读祝官到祝案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捧祝版跪于案左,读祝官用满语读祝文,此时皇帝也须跪听。
读祝官读祝文毕,将祝版置于供案之上,退。
皇帝行三跪九叩头礼。
赞礼官赞“亚献”“终献”,司爵官分别献爵于左、右,仪如初献。
三献毕,赞礼官又赞“送燎”,读祝官奉祝版,司帛官奉制帛,从隆恩殿中门出,送至焚帛炉焚化,皇帝则站在月台一角的“望燎位”上观看这一过程,称之为“望燎”。
后,导引官引皇帝进隆恩殿前的黄幄内更换素服,从隆恩殿东侧至石祭台前按展谒礼向宝城献祭酒并举哀。
礼毕,顺原路离开福陵。
所有大祭礼的礼仪基本如此,只是因此时皇帝亲临,不但参祭的人员大增,而且司帛、司爵一类官员的身份也改为由皇帝钦点的亲王、贝勒、贝子们承担,以更显祭礼的隆重与皇家的威仪。
昭陵西红门